北大|如何看待家长频繁换机构的现象?

暖星社区
孤独症领域优质科普、资讯分享平台
本文内容出自 暖星社区 参与北大医疗脑健康主办的访谈栏目《百位专家谈孤独症》 。
本次访谈,我们就 在机构干预过程中家长频繁更换机构和老师的现象,交流了看法 。
北大|如何看待家长频繁换机构的现象?
文章图片
家长频繁更换机构现象背后是什么?
北大医疗脑健康:当前有这样一种行业现象,一些家长他们每三个月就会换一家机构,因为觉得孩子在一家机构里三个月都学不到新东西、孩子就没有大幅成长了;针对此类现象,您怎么看?这折射出了家长怎样的心理?
暖星社区秦老师: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家长的内心无疑是焦虑的 。可是我们应该苛责这种心理,甚至要求全靠家长自己做出改变吗?
显然不能,我想这种要求是冷酷的、无理的、消极的 。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家机构可以解决家长的问题,家长又何必去更换呢?换机构是有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还不小 。新的机构可能更远、更贵,也具有更多不确定性 。
焦虑的背后是无奈,面对高昂的变更成本,我更愿意相信家长做出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 。
这种无奈和被迫,折射出的是一些亟待解决的行业困境:一,好的机构还不够多;二,已有的干预技术还不够好;三,对家庭和家庭参与干预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
先讲第一点:好的机构还不够多
最近这几年,面向心智障碍、发育迟缓人群的服务机构数量增加得很快 。单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显然比早期只有部分机构初创的阶段要好很多,有家长“每三个月就会换一家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的“可选项”变多了,多年来困扰行业的服务供给数量问题正在得到较快速度的解决 。
但同时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服务供给量整体上依然是不足的,哪怕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出了外环你就很难找到足够的机构了 。
所以,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的良性竞争环境,恐怕还只在国内极少的区域发生,质量足够好的机构自然也不会很多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家长和机构都有一些提示要说:
对家长,家长们如果要选择机构,候选机构在其所在区域面临的竞争强度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 。如果一个区域有多家机构可选,相对而言这些机构对家庭客户的重视程度就会高些,对质量的把控也会更上心 。
对机构,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的激烈的竞争环境,终究会普遍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并且可能比任何人想象得都快 。不重视服务质量、师资培训、家长培训的机构,很快会混不下去的,不要心存侥幸!
再讲第二点:已有的干预技术还不够好
这可能是所有人的最大无奈,大家都必须清楚:ASD目前并没有特效药,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技术都无法保证干预100%有效,机构不应有这样的宣传承诺,家长也不应持有这样的期待,而应该尽己所能,争取为孩子实现他的最大发展潜能 。
对机构而言,在坦诚这一困境的同时,帮助家长做好期待管理,是务实可取的做法 。帮助孩子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家长和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要远比迎合家长的焦虑期待或者夸大自身的专业能力要好得多 。
最后是第三点:对家庭和家庭参与干预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我们呼吁所有的机构把家长视为自己的干预合作伙伴,而不是客户 。
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然而具备这种观念的机构还很有限 。把家长和家庭屏蔽在自己的干预体系之外,甚至一些知名机构也在这样做,我们觉得这是很不可取的 。我们也强烈警示家长应该远离不重视家长培训的机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