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太美,所以才过得不好?( 二 )


3.
这样的愤怒 , 就像一个小孩不讲道理的吵架 。 的确 , 自恋性暴怒 , 是因为一个人的人格还停留在其实很小孩子的阶段 , 还没有长大 。 也就是说 , 自恋人格障碍 , 或者这种人格特质 , 说明这个人的人格固着在了幼儿的心理阶段 , 没有向前成长 。 那么如果我们退后一步 , 去做观察和思考 , 像个真正的大人那样 , 感性的感受 , 理性的思考 , 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真正善良的人 , 在付出的时候 , 就已经收获了回报 。 因为做一个善良的人 , 去爱 , 就是他的目标 , 就是他想要的 。
想得太美,所以才过得不好?
文章图片
但一个幻想和设定自己善良 , 以此区别自己和他人 , 以此想要超越他人 , 获得满足和价值感的人 , 他也已经获得了回报 , 那就是他能活在这种设定里 , 认为自己很有价值 , 认为自己很特别 。 心理满足是一种强烈的满足 , 情绪价值是一种超高的价值 。 这种回报是确实存在的 , 而且价值不菲 。 两者都获得了回报 , 为什么后者会如此愤怒 , 如此委屈呢?因为他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 所以他有不切实际的强烈期待 。 就是我既要 , 又要 , 还要 。 他忽略(屏蔽)了他在过程中的获得 , 拒不承认他已经拥有了不低的回报 , 是为了保有“继续哭闹”让别人都来满足他的理由 。 我再举个例子 。
有的父母 , A父母 , 是真正有爱的能力的人格成熟的父母 。 所以 , 去爱自己的孩子 , 去全方位付出和陪伴孩子的成长 , 虽然也辛苦 , 但是本来就是他们喜欢、想要做的事情 。 有爱的人 , 就是想要去爱人啊 。 有人可以去让他付出和爱 , 本身就是一种报偿 。 一种幸运 。 因此A父母在爱孩子的过程中 , 已经获得了回报 。 回报就是 , 他想爱 , 于是他可以去爱 。 所以A父母会认为孩子是生命的礼物 , 绝不会认为孩子亏欠了父母 , 他们是感激孩子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 , 因此做A父母的孩子不会总是被愧疚感笼罩 。 在潜意识的世界里 , 孩子并不是既得利益者 , 那么父母也不是受害者和牺牲者 。
这就好像 , 一个本性善良的人 , 在这个世界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 , 不需要违背本性去做一些糟糕的事情 , 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和祝福 。 因为他可以做他自己 。
想得太美,所以才过得不好?
文章图片
B父母 , 不是真正有爱的能力的父母 , 他们设定了自己是好人 , 善良的人 , 绝对爱孩子的父母 。 这是他们的自恋幻想 , 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人设——因为他们没有内心的能力去面对实际上不够能力去爱、内心匮乏、人格发展有一些缺陷的自己 。 他们无法面对其实自己很弱小 , 因为早年养育的问题 , 他们自己还处在婴幼儿的人格发展阶段 , 所以他们更需要幻想自己很特别 , 而无法处理“我其实很普通 , 甚至有需要成长和疗愈的人格问题”这样复杂的事情 。 所以他们压抑了伪装了自我的真实后 , 他们很艰难地付出去做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父母 , 对于他们来说 , 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 然后他们发现孩子长大后居然不属于他 , 不听从他 , 甚至很多事情上不认同他 , 所以他们怒了 。 他们恨天恨地 , 怨恨孩子 , 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 , 特别凄惨 , 特别不公 。
但是他们的付出其实也已经有回报了 , 只是和他们自己设定的不一样罢了 。 回报就是——在他去付出、做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父母的时候 , 他们获得了价值感和满足感以及他人的认同 , 去抵消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无处不在的自卑感和低价值感 。 在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对孩子绝对的控制这也是他始终需要的 。 孩子是首当其冲去满足B父母自恋幻想的功能性存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