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有钱人家的小孩正在吃土( 二 )


听了他的话 , 我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甲方乙方》土豪穿着棉裤 , 在村口蹲守葛优的画面感;又联想到现代文明的美国 , 那些私立学校隐藏的深山和旷野沙漠…
之前每周要做30个小时苦力劳动的深泉学院被追捧 , 就是因为那里可以尽情吃土 。 大牧场一个 , 四周荒芜 。 想要读书活下去就必须自给自足 , 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每天清晨四点起床去牛棚挤奶 , 为牲畜们喂食 , 驾驶拖拉机播种、搬运木材 , 挖水渠和做饭 。 就算忍不下去也离不开 , 只能被粗糙的生活磨出强韧的耐力和意志力 。
变形计|有钱人家的小孩正在吃土
本文图片
遥望很美好 , 现实很带土的深泉学院
丰厚的教育回报 , 催生了家长送娃去吃苦的需求 。 但长期送还是舍不得的 , 于是各类短期吃苦项目应运而生 , 斯巴达挑战赛和乡村游不算什么 , 之前还有家长花22500元送小孩去7天沙漠探险 , 负重徒步18公里…
只有当户外拉练需要消耗大量金钱和精力的时候 , 有矿的爹妈才会觉得自己在为孩子成长做最积极的努力 。
03
中产家庭靠一代人的奋斗 , 才把小孩送进私立学校 , 接受精致的教育、有老师悉心的照料 , 连吃都是有机食材 , 营养又健康…
一切如他们想象完美 , 为什么如今又扎堆要找苦吃?
那是因为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努力 , 可以让小孩不用努力 , 直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 , 就可以振翅高飞 , 但却发现 , 结果并不是这样 。
名校毕业的学霸 , 可能是父母月供养育出来的人渣;而重金留学的海归 , 只是学会了如何在家躺平啃老 , 能气死爹妈 。
而且 , 还不知道感恩 。
曾有人讲过一个故事 , 有个十八岁出国留学的成年小孩 , 每个月享受着父母给的厚厚的银两 , 就算寄宿家庭好吃好吃供应 , 也要经常去餐馆消费 , 商场shopping 。
看到别人打工读书忙碌 , 他不理解:"你那么好的年纪 , 应该出去逛街 , 旅行的啊 , 你爸妈都不给你钱的么?!"
变形计|有钱人家的小孩正在吃土
本文图片
在这些屡挫屡败的案例中 , 中产父母发现 , 精致教育才是焦虑的根源 , 因为他们明明还没能达到富有矿的阶层 , 却挣扎着给娃创造了一个不完全真实的世界:
一切唾手可得不是真相 , 所有老师都和善不是真相 , 只有鼓励和爱的教育也不是真相 , 甚至人与人之间只存在Pace & Love的关系 , 也不是真相 。
自己过去用重金打造的去竞争化的环境 , 正一步步抹平小孩未来的竞争力 , 正在把他们培养成无忧无虑、傻白甜的羔羊 。
不少家长以为自己觉悟了 , 把小孩的教育问题归咎于没有吃苦的环境 , 于是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 。 但买来的吃苦经验 , 真的能改变孩子吗?
为了寻找答案 , 我甚至搜了一下《变形记》里少年的现状 , 发现除了寥寥可数的一两个有个变化 , 其他的还是该整容的整容 , 该自我毁灭的毁灭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父母的言传身教远比短期制造吃苦经验 , 对一个小孩的成长更重要 。 家庭环境不变的情况下 , 芒刺之痛是很难改变一个小孩的价值体系的 。
不过 , 不单单是中国家庭面临这样的教育问题 , 美国的精英教育养成也同样有困惑 , 要不然哈佛研究恒毅力对成功者的影响做什么用呢?
所以斯巴达是有意义的 , 该吃的土还是要吃 。 只是没必要过于极端 , 滑雪一定要去北海道 , 爬山就得奔珠峰 , 沙漠吃沙土那才有高级感…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