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家居TRENDS 跨越百年体悟“知行合一”《典籍里的中国》迎第一季收官之作( 二 )
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扬表示:“阳明先生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观念 , 那么我们今天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以知促行、以行成知 , 阳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主意识 , 肯定自我价值 , 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 ”
学史力行 , 行胜于言 。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 , 都应铭记道不可坐论 , 德不能空谈 , 于实处用力 , 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 唯有如此 , 才能学以致用、实干兴邦 。
“
龙场悟道
”
激发心灵震颤
身临其境感受
“
知行合一
”
, 触摸圣贤伟岸人格
先贤典籍是源头活水 , 后世典籍如百川奔流 , 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不息长河 , 奔涌千年 , 从未断流 。 《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来 , 营造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场 , 跨时空演绎了伏生一生守护和传承《尚书》的故事、“古有《天工开物》 , 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李时珍“身如逆流船 , 心比铁石坚”的医者品格 , 并生动诠释了司马迁、屈原、孙武等人深切的家国情怀 , 周文王、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贤思想的精华和内涵 。 可以说 , 节目期期有文化的燃点 , 以及情感的爆点 , 惊艳了观众 , 成为无数“典迷”心中的“封神之作” 。
本期《传习录》的戏剧舞台采用倒叙的创作手法 , 将从王阳明去世前一年接到前往广西平叛的诏令讲起 , 回顾他从少年立志、踏上仕途 , 到挨廷杖贬谪贵州、龙场悟道、平宁王之乱的坎坷一生 。
王阳明人生的重要节点“龙场悟道” , 在演员辛柏青的诠释下直抵人心 。 首次尝试古今穿越现场表演的辛柏青 , 也称自己对这场戏的印象极为深刻:“我想这个应该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呐喊 , 确实是每次喊完都差点要晕厥了 。 你看我(在舞台上)踉跄了一下 , 那不是设计 。 我冲着大屏来了一个‘我明白了’ , 其实是震烁古今的圣贤强有力的一句话 , 在那一刻他知道了什么是圣人之道 。 ”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介绍:“儒家历来有重视实践的传统 , 但是在传统思想里头 , ‘知’和‘行’往往是作为两件事来看待的 , 而且多主张知先、行后 , 王阳明首次把‘知行合一’作为一个重要的 , 而且是系统的哲学命题提了出来 , 是我们中国哲学史上一次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和创新 。 ”
在王阳明一众弟子中 , 徐爱因为德行兼备而深受喜爱 , 王阳明曾将其比作“吾之颜渊” 。 他不仅是王阳明的妹夫 , 也是最早开始记录王阳明言论的人 。 戏剧舞台上 , 王阳明与弟子徐爱用生命践行“知行合一” , 最后生死分离的催泪场景也相当令人期待 。
王阳明晚年时 , 和孔子一样回到家乡讲学 。 后来 , 他又接到前往广西平叛的诏令 , 心忧家国的王阳明抱病出征 , 于第二年客死在回乡的途中 。 生命的最后一刻 , 弟子问他有何遗言 , 他回答“此心光明 , 亦复何言” , 坦荡地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
看到戏剧末尾 , 王阳明穿越历史时空 , 和当代青年围坐在一起探讨《传习录》里流传后世的闪光思想 , 蒙曼倍感动容:“我一下子就想起阳明先生的那两句诗‘吾心自有光明月 , 千古团圆永无缺’ , 我觉得我们跟传统文化 , 历史跟未来在这一刻团圆了 。 ”
10月10日晚 , 就让我们一起在“知是行之始 , 行是知之成”的古今齐诵中 , 追慕阳明先生风骨 , 品读《传习录》中的深邃智慧 , 共度《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收官之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远山恋人 《远山恋人》I 身陷雪域荒原,一步一步向前,用爱带你跨越那座山
- 努力付出就会有所回报,面对职场危机,属羊人临危不乱力争跨越
- 品牌“吴昕、何炅”跨越人海只为与你拥抱!
- 2021丨跨越我的2021,一切都是上天的恩典
- 阎维文|登上春晚12次后,他突然隐退陪妻抗癌:跨越半世纪的爱情打脸多少人?
- 孙海洋|跨越1700多公里,时隔14年后,孙海洋终于接孙卓回家!
- 肌肤少女紧致素 | 跨越时光,和肌肤一起逆龄而上
- 母爱的深情被世人多次传唱 双胞胎老人跨越千里交通四通八达,两位百岁老人的母亲生病了
- 每日益宠 一只猫能有多念旧?跨越10公里,只为了找到前主人!
- 想实现阶级跨越,就要学会和厉害的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