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美瞳赛道,只做得好看跑不赢( 二 )


美瞳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 , 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 , 销售这类产品 , 企业必须具有相关资质 。 但是就目前市场而言 , 不管是网上渠道还是线下渠道 , 很大一部分店铺是没有相关资质的 , 还有一些店铺与药房合作 , 借助药房的资质售卖美瞳产品 。
不仅如此 , 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 在某些电商平台中 , 其销量排名前十的商品中有9个的详细信息中均显示是同一个“国械注准”号(医疗器械注册证号) , 但是品牌却有7个 。 这些零售价在10元以下的美瞳 , 平台显示大多销量已经超过10万单 。
甚至一些商家通过虚假宣传 , 将低成本 , 劣质产品的美瞳高价卖出 , 以此来获取利益 。
从美瞳本身来讲 , 材质是非常重要的 , 不同的人群 , 适用的材质也是不同的 。 对消费者来说 , 材质也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 , 2021年3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调研数据透露 , 有67%的消费者会优先考虑材质 , 排名第二的则是美瞳品牌(52%) 。 但是 , 不管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 , 总有商家连自己售卖的美瞳是什么材质的都不清楚 , 市场非常的混乱 。
对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 , 他们对美瞳的概念还停留在数十年之前 。 很多人都不知道美瞳已经归属到了医疗器械 。
尤其是现在的00后消费者 , 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 , 在碎片化的时代 , 他们获取的信息更多了 , 也同样是这样 , 尤其是在品牌的大力宣传下 , 让他们区分不清一些医疗产品和美妆的概念 , 他们的消费心态就是 , 只管买好的 , 不问出处 。
美瞳品牌如何撑起百亿市场?
美瞳经历了漫长的市场发展 , 从最开始的微商、代购 , 把美瞳带(戴)进了消费者的眼中 , 经过市场监管走向正规化 , 品牌化 。 如今 , 更是从医疗用品转型成了美妆产品 。
百亿市场不断地吸引住玩家进场 , 市场上美瞳品牌也越来越多 , 竞争也日渐激烈 , 但是相对目前市场而言 , 国内美瞳品牌集中度较低 , 还没有一个头部品牌出现 。
而美瞳作为国外传过来的产品 , 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其他美妆产品一样 , 在过去 , 长期曾被欧美 , 韩国 , 日本等品牌凭借着质量 , 品牌优势占据着国内美瞳市场的主要份额 。
直到近两年时间 , 随着社交电商 , 内容社交平台的兴起 , 再加上国潮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 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国际品牌 , 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时 , 国内美瞳品牌也迎来了全新发展期 。
同时 , 当美瞳逐渐淡化为美妆产品时 , 国内品牌也并不是没有机会 。
美瞳作为消费品 , 品牌想要打开市场 , 产品 , 品牌 , 营销缺一不可 。
从产品角度而言 , 美瞳的主要消费人群是Z世代 , 他们的核心消费特征是兴趣消费 , 因此 , 他们对于品牌、商品的忠诚度不及以前 , 所以通过商品的革新和技术的迭代 , 才是抓住消费者的关键 , 消费者是理性的 , 也是感性的 。 理性在消费者不管怎么变 , 产品品质在他们心中始终排第一 。
但是目前市场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 , 很多品牌的产品在透氧率、直径、中心厚度等基本参数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异性 。 究其原因 , 还是在于目前绝大多数的品牌产品为代工生产形式 , 数据显示 , 2021年5月 , 淘系平台上销量TOP40的美瞳产品中 , 台湾生产的占比达到57.5% , 中国大陆厂家生产占比达15% , 韩国厂家生产达20% 。
如果是单靠营销的话 , 很难通过产品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突出重围 。
同时 , 如果是在重营销模式下 , 很快就会想网红产品那般 , 虽然靠流量实现了一定的营收 , 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势” , 往往都会烟消云散 , 市场竞争力还是没有得到提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