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孩子是否已经足够成熟?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成长为接班人?是其中的哪一个呢?还是三个都有可能呢?
睡前道晚安时 , 英格瓦喜欢抚摸儿子们的脸颊 。 第二天道别时 , 他会把手放在大儿子整齐的胡须上 , 带着漫不经心的慈爱抚摸他的下巴 。 真正道别时 , 他还会亲吻儿子们 , 不是一下 , 而是好几下 。 而且儿子们也很乐于接受这些父爱的表达 。 他们敬爱父亲 , 虽然此刻眼中已经露出倦容 , 但脸上依旧挂着谅解和崇拜的笑容——爸爸 , 您真了不起!
英格瓦谈到宜家时 , 经常会把宜家和家庭这个词相提并论 , 他认为这两个词是共生的 。 而伙伴这个词也时常出现 。 家人与伙伴永远不会消失 。 宜家从一开始就是并将永远是一个大家庭 , 宜家人在全世界的伙伴会越来越多 。
这就是那个伙伴们同处一室而眠的宜家 。
他们应该出售一款适合大家挤在一起睡觉的沙发 , 名字应该叫“英格瓦” 。
20世纪60年代 , 这位企业巨头曾在欧洲旅居 。 在他身边的不是秘书 , 而是他年迈的父亲费奥多尔 。 费奥多尔当时担任董事会主席 。
所以宜家故事的开头不只是荒凉的冰碛平原 , 还有家庭 。 家族模式在宜家的各个方面被不断重复 , 它是管理技巧、组织形式 , 也是商业手段 。 彼此欣赏的人一起合作 , 成绩会更出色 。 如果一个拥抱就能表达彼此的喜爱和欣赏 , 何乐而不为呢?再说了 , 拥抱不仅不用花钱 , 而且很奏效 。
02
在“邮购公司”阶段 , 工作与闲暇可以有机结合 , 那时候的原则是“人人为我 , 我为人人” , 那时候公司即家 , 家即公司(谁能搞清楚“是先有鸡 , 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呢) 。 英格瓦用了很长时间才渐渐接受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从大家庭的角度去思考和行事 。 他从来没有强制大家周末工作 。 大家这么做完全是自愿的 。
但当工会参与以后情况急转直下 。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 , 英格瓦几乎把这视为人生的一次惨痛教训 。
过去的日子是如此纯真美好 , 那些和伙伴们亲密无间的记忆如今只能埋藏在记忆深处 。 英格瓦操劳一生 , 只为守护他挚爱的宜家 , 他爱与他共事的人 , 爱宜家这个大家庭 。 英格瓦终将证明 , 神圣理念能够支撑宜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继续蓬勃发展 。
英格瓦总是居安思危 , 盛必虑衰 , 他忧虑的是宜家的兴衰 。 因此加入宜家大家庭的人 , 特别是担任重要岗位的人 , 必须是志同道合的一路人 , 或者至少信念要一致 。 正是因为这一点 , 英格瓦经常找部下谈心 , 不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 。 他通常花好几周、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去接触、考查一个人 , 反复思虑后才决定人事任用—这个人能融入大家庭吗?是否节俭谦逊?能否深入理解服务大众的理念?就像他的一位部下所说:
有时候英格瓦会很焦虑 。 有一次我们聘用了一位新的产品经理 , 所有人都对他特别满意 。 于是英格瓦把他邀请到农场谈心 , 还给他做了鱼汤 。 但之后他一晚上无法入眠 , 第二天一大早就跑来告诉我 , 他对目前我们任用的这个人挺失望的 。 说这位新的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观和我们的不合拍 。 他这么说我挺遗憾的 , 毕竟我们有专门的团队在负责任用最合适的人才 。
英格瓦的另一个忧虑早在斯莫兰时就已经显现 。 那时候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 , 凡事英格瓦懂得最多 , 所以应该由他来做决定 。 这也难怪 , 宜家开创的头十年尽管有家人帮忙 , 但实质上还是他一个人的公司 。 这导致下属独立完成任务之前总喜欢问:“英格瓦会怎么说啊?”“你觉得英格瓦会怎么想呢?”“英格瓦之前说……”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ufo|女王丈夫研究了70年的UFO档案或将公开,外星人曾被家中瓦匠发现
- 57㎡胡同老房,逆天改造挤出6室2厅,瓦房也不输城里大别墅!
- 男子放弃逃生拉闸泄洪救几百人,余震不断,土崩瓦解
- 熊孩子上演现实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飞檐走壁不过如此
- 40岁瓦妮莎守不住了?科比挚友留宿家中,大肆变卖遗产,公婆绝交
- 瓦匠女人|用南通话唱南通戏,通剧《瓦匠女人》亮相南京
- 吴振峰|《冰雨火》琼姐试探吴振峰,郝东集团瓦解,陈宇再次抓住重点
- 卡尔·瓦伦达|惊人的“瓦伦达效应”:越在意,越失去
- 科比姐姐支持弟媳改嫁,瓦妮莎霸气回应:结婚可以,要钱不行!
- 瓦妮莎舍不得女儿嫁人!20岁亭亭玉立,身材不输卡戴珊,有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