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花|和喜欢的人已经很熟悉,但总走不进对方内心?你可能遇上了“情感超脱者”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pain and nothing.”
― William Faulkner, The Wild Palms
后台收到一条这样的留言:
“KY你好 , 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心动男生 。 他是个很有趣、很有神秘感的人 , 我们每天都会聊上几句 , 周末偶尔还会出来约个饭 。 原以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会这样顺利发展 。
然而我渐渐发现 , 每次和他待在一起时 , 他时不时地会放空 , 好像并没有那么投入在我们的约会里 。 有时我刻意给出一些想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暗示 , 他也从不正面回应 , 只会说些有的没的敷衍过去 。
表面看起来 , 我们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似乎越来越好了;可仔细想想 , 从认识到现在 , 我好像也并没有能够更了解他 , 我们的‘亲密’并不包含任何深刻的内容 。 我已经不知道应该如何让我们之间的关系继续了 。 KY , 我该怎么办?”
看了上面这些描述 , 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概念 , 叫作“情感超脱” 。
珍妮花|和喜欢的人已经很熟悉,但总走不进对方内心?你可能遇上了“情感超脱者”
本文图片
情绪超脱者们并非没有与他人深刻交往的能力 , ta们很多人的共情力甚至超乎常人 。 然而 , 这些人就是在关系中 , 做着仿佛一个情绪无能者才会做的事情(你是“爱无能”吗?学名“情绪无能” 。 ) 。
如果在和ta交往的过程中 , 你有以下这些感受 , 那么 , ta就可能是一名情感超脱者了:
珍妮花|和喜欢的人已经很熟悉,但总走不进对方内心?你可能遇上了“情感超脱者”
本文图片
这些让自己“情绪超脱”的人们为何这样?究竟是放荡不羁爱自由 , 还是自私自利精致利己?又或是有更多其他的苦衷呢?
【珍妮花|和喜欢的人已经很熟悉,但总走不进对方内心?你可能遇上了“情感超脱者”】来看今天的文章 。
其实 , 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主动“情绪无能”的情景并不少见 。 举个很普遍的例子:
珍妮花|和喜欢的人已经很熟悉,但总走不进对方内心?你可能遇上了“情感超脱者”
本文图片
珍妮花并不是不理解父母的焦急 , 只是父母催婚的意愿 , 与珍妮花本人的想法背道而驰 。 此时 , 无论是盲目地迎合父母的要求 , 还是直接和父母正面冲突 , 都会激起双方的情绪 , 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
于是 , 珍妮花干脆选择不去直接回应父母 , 来缓和当下的情境 。
每个人都有想让自己暂时抽离出当下情境的时刻 。 当情感超脱作为自己在不喜欢的社交场合中的应对策略 , 使用起来属实是得心又应手 。
不过 , 当这种“策略”被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 事情似乎就没这么愉快了 。
不少人读到文首的来信 , 可能已经回想起了一段往事 , 对着内心的某个故人暗骂“渣男/渣女”——而今天的这篇文章 , 或许又能为你开启一个崭新的视角:
事实可能是 , ta不是不解风情 , 只是没有把你当作那个真正的爱的对象罢了 。
过往那些貌似热情的回应 , 可能完全没有走心;之所以回复你的消息 , 也只是为了礼貌而已 。 用一部电影为你们的故事命名 , 那就是——
Ta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
问题在于 ,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万种 , ta们为什么却偏偏要让自己“超脱于物外”呢?
情感超脱者的超脱 , 一方面是由于 , ta们将情感超脱作为一种柔和的拒绝策略 。 在ta们看来 , 直接了当地说“不”会破坏ta们的人际关系 , 因此便采取这样的方式 , 让对方识趣地知难而退(KY作者: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 我们会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这一点) 。
另一方面则可能源自于早年的经历 。 对孩童而言 , 如何处理人际冲突 , 如何与人产生联结 , 这些问题的处理模式 , 都是由我们从父母身上逐渐观察并习得的 。 而这也会在成年之后影响我们的依恋模式(attachment)(Djossa, 2013)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