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s|“爱意有回应”这件事,真的很珍贵( 二 )


不过 , 有个常见的问题是 , 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回应了 , 对方怎么不买帐?
事事有回应 ≠ 事事有回复 。 只回一个“嗯”、“生病了你就去医院啊”, 可能还不如不回 。
“回应”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概念是“伴侣响应性(partner responsiveness)” 。
Reis 等人构建的亲密关系人际过程模型指出 , 有效的伴侣响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ta 感到被真实地理解了
“感觉被理解” , 可以促进关系的真实性 。 反之 , 察觉到被误解 , 会使任何喜欢和正向反馈的表达变得毫无意义 , 甚至可能使人感到厌恶——类似于“你喜欢的不是真实的我 , 而是你误解、想象出来的那个我”) 。
reis|“爱意有回应”这件事,真的很珍贵
本文图片

图 | 日剧《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2. ta 感到自己的独特性被喜欢、欣赏和接纳
比如 , 当 ta 分享自己的好消息/生活趣事时 , 用表情(包)表明你的欣喜/对 ta 能做到这件事/发现这个可爱的角落的赞许 , 如“确实好可爱!你真是用心生活 , 认真观察” 。
当自身的独特性得到欣赏 , 我们的自我认同感也会极大增加(Cheung 等 ,2015) 。
3. ta 感到被关心、帮助和支持
一个人在成为好的回应者之前 , 必然是好的倾听者 。 这意味着 , 当 ta 分享自己负面情绪、压力焦虑时 , 我们可以看见、接纳、陪伴(而不是回避或说教) 。
当我们不能回应时 , 也要过后及时说明理由 , 比如“不好意思 , 我那天特别忙/我今天情绪不太好” 。
reis|“爱意有回应”这件事,真的很珍贵
本文图片

图 | 日剧《这个不可以报销》
最后 , 永远不要用技巧掩盖本心 。 内心真实的情绪态度和表达出来的热情不同时 , 很容易给人一种“表演感” 。 如果是抱有真实理解对方的愿望 , 真正欣赏、支持对方 , 想给出糟糕的回应也挺难的 。
警惕亲密关系中的“防御性倾听”
但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我们的回应是中性的 , 也会被对方曲解呢?
这就要说到“破坏关系的大杀手”:防御性倾听 。 这是一种将“中性评价”理解为对自己的威胁的倾向 。
举个例子:小梅最近和男朋友分手了 , 原因是:她总觉得学历很高的男朋友看不起专科毕业的她 。
有次男朋友谈及 UCLA , 她问“什么是 UCLA?” , 她觉得男朋友回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啊”时候的语气含有“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的惊讶 。
实际上 , 男朋友表示自己没有丝毫瞧不起的意思 , 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优秀的她 。 但小梅总是认为男朋友觉得她没有见识 , 感到被歧视 。
研究者 Jennifer Becker 及其团队曾选取 50 对异性恋配偶进行访谈 , 要求被试回忆、描述关系中出现过的防御性沟通情况 , 并提出了防御性沟通的系统模型 。
模型指出 , 防御性倾听的诱发包含三个关键:自己认为的缺陷(self-perceived flaw) , 对缺陷的敏感性(sensitivity) , 感知到的来自对方的威胁(attack) 。
reis|“爱意有回应”这件事,真的很珍贵
本文图片

图 | 美剧《我们这一天》
防御性倾听 , 就像遭受想象出来的、来自对方的利箭的攻击 。 疼痛和伤心都是真实的 , 后果也极具灾难性:
它可能会导致对伴侣的攻击性指责(如小梅察觉到男朋友给她带来的威胁 , 于是反过来攻击男朋友没有同理心、对他人的生活缺乏想象);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