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山坡|专访|朱山坡:作家就是替别人哭泣的人( 三 )


朱山坡|专访|朱山坡:作家就是替别人哭泣的人
本文图片

朱山坡和林森、陈崇正在海南
孤独就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澎湃新闻:
在这本新书《萨赫勒荒原》里 , 或是描写 , 或是比喻 , 好几个短篇都写到了“荒原” 。 这个词会让你想到什么?
朱山坡:
“荒原”辽阔、寂静、苍凉、孤独 , 是最接近苍穹宇宙的地方 。 但在我的小说里 , 更多的是指“内心的荒芜感”吧 。 很多时候 , 孤独就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 欲爱而不能 , 欲哭而无泪 , 欲死而不甘 , 虽然身在闹市 , 但我们有时候依然宛如在空无一人的空旷之地 , 经常被汹涌的悲凉感淹没 。 也许 , 我们并不知道 , 我们的内心已经只剩下一片荒原 。
澎湃新闻:
新书的最后一篇《野猫不可能彻夜喊叫》讲述了一个身患抑郁症的女邻居的故事 , 它让我想起你以前的一篇小说《最细微的声音是呼救》 。 你对人内心的声音格外敏感?
朱山坡:
物质丰富的年代 , 内心之困变得越来越突出 。 许多人外表光鲜 , 内心却伤痕累累 。 我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叫《我的精神 , 病了》(又名《马强壮精神自传》) , 就是直面我们的“内心之困” 。 我们扪心自问 , 在精神层面 , 谁敢说自己没有病?你抑郁了你知道吗?你无数次站在悬崖的边上 , 无形的绳套时不时晃动在你的眼前 , 恐惧绝望之时分明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呼救……现代人面临巨大的精神困境 ,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理疾病 , 这既是个人的痛苦 , 也是时代之病毒 。 无法彻底治愈 , 只能共存 。 文学小心翼翼地去触摸它 , 让人感知到“疼” , 或者替人们喊出来 , 发出一声呻吟 , 甚至撕心裂肺地痛哭 。 作家就是替别人哭泣的人 。
澎湃新闻:
哭泣中似乎也有追问 , 就像这九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本身展开了追问:人该怎么活?你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做到什么?
朱山坡:
“人究竟为什么?”既是哲学命题 , 也是文学的主题 。 追问本身是很虚无的事情 , 越追问越虚无 。 但无论怎样 , 我们还是苦苦地追问生命的真相 。 有时候生命的意义很简单 , 就是每天早晨 , 日复一日地起床 , 出门 , 汇入芸芸众生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 文学可以对这种生命的常态赋予意义 , 也可以把“意义”剥夺得干干净净 。 混吃等死 , 也是一种生命的真相 。 但文学毕竟是与人为善的事业 , 要给人予慰藉、体恤和希望 , 让人感受得到隧道尽头的亮光 , “高高兴兴上班来 , 平平安安回家去” , 万家灯光 , 各乐其乐 。 我也是这样努力的 。
朱山坡|专访|朱山坡:作家就是替别人哭泣的人
本文图片

根据朱山坡小说《灵魂课》改编的电影在东京电影节的海报
澎湃新闻:
【朱山坡|专访|朱山坡:作家就是替别人哭泣的人】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美好的女性 , 比如会跳印度舞的母亲、喜欢看小说的村妇、爱得热烈的女诗人、心怀远大理想的堂姐、热爱阳光的女邻居……她们面容姣好 , 无不生活艰难 , 但也一直追求和向往美 。 她们身上凝聚着你对女性的哪些观察与想象?
朱山坡:
对女性的打量和描写是男作家的普遍爱好吧 。 在我的眼里 , 女人永远是弱者 , 是现实生活中最备受摧残的群体 , 她们承受的苦难没有下限 , 让人心生悲悯 。 我无比敬重女性 , 虽然我无力改变她们的命运 , 但一直试图让女性在我小说里活得体面、有尊严 。 尽管这些女性基本上是虚构的 , 是从我心底里生长出来的 , 但她们会越来越多 , 将来会成长为一片茂密的森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