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 , 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所非便利店莫属了 , 那间24小时都亮堂堂的小屋子就像一座流动的人类充电站 。
早上急着出门挤地铁不知道吃什么 , 去一趟便利店吧!工作忙 , 午餐就去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凑合一下吧!夜深 , 拖着加班后疲惫的步伐 , 去便利店先吃口热乎的吧!
便利店遍布在居民区或者办公楼、医院、学校附近 ,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营业 , 小小一间 , 一目了然的货架 , 永远提供热腾腾的食物 。
本文图片
零零星星的便利店 , 为水泥浇筑的城市织起了一张柔软的大网 。 这张网 , 给无数都市人提供了安全感和温暖 。 渐渐地 , 便利店成了一种都市的文化符号 。 也不知道 , 到底是我们习惯了便利店的存在 , 还是便利店的出现养成了大家的习惯 。
生活中的缺盐少醋 , 吃口热乎都能到便利店解决 , 可人生偶尔也有磕磕碰碰 , 一些小的困顿、自我情绪的内耗、鸡毛蒜皮的小摩擦……虽不至让人坐困愁城 , 但也如鲠在喉 。 这时候 , 要是有一间人生便利店 , 能让人进去逛逛 , 就太便利了!
《人生便利店》恰好就是这么一本小书 。
本文图片
这是畅销书作家刘墉人生便利店的新店开张 。 由生活区和工作区两大部分组成 , 无论是婚恋果脯、家庭百货、处事味素 , 还是思维盲盒、社交罐头、情绪五金等八大货架 , 为你提供各种即时性小宗烦恼消除服务 , 200个温情小故事+200个热门话题+200条处事金句 , 你想要的解决之道 , 这里都有 。
刘墉以其多年的写作经验和人生感悟 , 将每个主题凝练成一篇简短的文章 , 一页一篇 , 大概二三百字 。 当人们感到不方便的时候 , 随时可以阅读 。 迷惘时 , 一两句话 , 就可以帮当事人拨开乌云见月明 。
熟悉刘墉的读者都知道 , 他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开始为读者提供一些人生的“解题思路” 。 他的首部作品《萤窗小语》谈人生、谈成长、谈灵感、谈心态 , 行文巧思闪烁 , 睿智豁达 。 一经出版便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 , 陪伴了“70后”、“80后”一代人的成长 。
本文图片
刘墉的散文、小说、诗歌 , 甚至剧本等作品 , 加起来有一百余部 。 但作者自己情有独钟的 , 却是记录在小纸条上的手记 。
“它花费的时间不多 , 随时随地可以创作......因为那都是被瞬间抓住的灵光 , 没有雕琢 , 无须放大 。 虽然简简单单 , 却能直指人心 。 ”这就像出门前妈妈给你围上的围巾 , 深夜归家后 , 留在桌子上一碗热腾腾的面 。
时隔50年 , 已逾古稀之年的刘墉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所见所闻 , 凝练在一篇篇不足三百字的文章里 。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 ,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内耗”现象 。
在“精神内耗”的过程中 , 我们的心理资源很容易受到损耗 , 会因为一些小事感到患得患失 , 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动荡而感到强烈的不安 , 从而每天都活得身心俱疲 。
刘墉将精神内耗 , 比作“隐形的藤蔓” 。
本文图片
“每次坐车在高架路上奔驰 , 往下看两边的树木 , 我发现上面总是挂着藤蔓蔓 , 很多树木不是老死的 , 也不是病死的 , 而是被藤蔓缠绕致死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心理学|喜欢的人“不回你消息”,就是不想回应
- 秦岚|秦岚告诉你:熟女也想谈恋爱?请从拒绝油腻开始
- |《夏娃》:只想要很多很多爱的恶女,可怜可悲也可恨
- 梅根·马克尔|梅根接近哈里真实目的被揭露:从未真心想嫁入王室,只是想要钱
- 最后一班地铁|“在乙方待的前三个月,我每天都想辞职”
- 彩礼|“都结婚了,还想让公婆补5万彩礼”:有一种女人,注定不会幸福
- 清热生津|开一间咖啡馆,吧?
- 蓝菊香|《那山那海》蓝菊香:总有一些深情,等不来想要的结局
- 芒特|芒特坦言自己已分手目前处于单身状态,现在只想专注足球
- 鲍里斯·约翰逊|英国首相来回换?特拉斯辞职了,约翰逊想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