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首次在中国哪一个地方发现,我国首次在哪里发现可燃冰( 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然气水合物
1968年,苏联地质学家在一年四季都冷风刺骨的西伯利亚麦索雅哈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
1979年,美国挑战者号执行深海钻探计划第66、67航次,开赴中美洲海槽,找到了存在“似海底反射层”这一怪现象的海域,打钻的结果是看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可燃冰 。
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 , 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固体瓦斯”和“汽冰”,化学式为CH4·nH2O 。天然气水合物常见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
理化性质
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 。开采时只需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减压就可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 。
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浅水生态圈,通常出现于深层的沉淀物结构中,或是在海床处露出 。甲烷气水包合物据推测是因地理断层深处的气体迁移,以及沉淀、结晶等作用,于上升的气体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所形成 。
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 。
首先,低温 。可燃冰在0-10℃时生成,超过20℃便会分解 。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
其次,高压 。可燃冰在0℃时 , 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 。
最后,充足的气源 。海底的有机物沉淀 , 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 。
1934年,美国人哈默·施密特(Hammer Schmidt)在被堵塞的输气管道中发现了可以燃烧的冰块 , 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甲烷气水合物”,1981-1986年间,DSDP第84、96、112航次在秘鲁海槽、南墨西哥滨海带、危地马拉滨海带等地发现了可燃冰的存在

可燃冰首次在中国哪一个地方发现,我国首次在哪里发现可燃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我国首次发现可燃冰的地方是哪里?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 。
在2009年9月中国地质部门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的环保新能源 。
可燃冰一般指的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化学式CH·nHO , 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 , 所以俗称“可燃冰” 。
可燃冰广泛分布在一些陆地永久冻土中、岛屿的斜坡地带、深海地带,以及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中 。
我国首次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发现可燃冰 , 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10^12m³、3.38×10^12m³、12.5×10^12m³和2.8×10^12m³ 。
【可燃冰首次在中国哪一个地方发现,我国首次在哪里发现可燃冰】我国科考团队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