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原理,杀虫速度快的原理是什么

1、杀虫速度快的原理是什么杀虫剂为神经毒剂,它通过对昆虫体内的神经系统产生中毒作用,首先是诱发昆虫兴奋 , 然后神经传导阻塞,昆虫进而痉挛、麻痹、死亡 。由于昆虫中毒征象分为两个阶段,即兴奋期和抑制期,所以常用击倒率和致死率两个指标表示各品种特性 。
除虫菊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方面:
a、和ddt的作用机制相似地改变离子通道学说:
在轴突膜上也存在一类拟除虫菊酯受体,它也是个空隙,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受体物理性结合后,改变了膜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具体地讲是使na+通道延迟关闭,负后电位延长并加强,导致产生重复后放 。
b、和ddt相似地抑制了外ca2+—atp酶,导致了外ca2+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阈值电位,使之更易引起重复后放 。
c、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可能刺激r—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
昆虫运动神经元和肌纤维形成的突触有两类:一类是兴奋性,递质为谷氨酸盐;另一类是抑制性突触,递质为gaba 。gaba的释放引起k+外流,cl-内流,造成膜超极化,使之更难产生动作电位 。
gaba是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肌肉连接点,估计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起的如击倒、麻醉等症状可能和刺激gaba的释放有关 。即,拟除虫菊酯抑制了ca2+—mg2+—atp酶的活性,造成细胞内ca2+浓度上升,启动前膜释放神经递质gaba,同样影响了na+
、k+的通透性,干扰了兴奋传导,但具体毒理机制尚不清楚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昆虫死亡:
a、
重复后放导致一类神经毒素的产生;
b、
神经系统的全面破坏,传导阻断;
c、
其它组织病变,如失水及组织坏死等 。
narahashi(1980)根据昆虫的中毒症状及对神经的作用,将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分为两类:
i型:包括胺烯菊酯、丙烯菊酯、苄呋菊酯、苯醚菊酯及二氯苯醚菊酯 。
这一类杀虫剂对各种类型的神经原产生广泛的重复放电现象 。中毒昆虫出现高度兴奋,不协调运动 。
ddt虽然不是一个除虫菊酯,但是其作用与i型相似,产生重复放电的原因是na+及k+通道延缓关闭 。周缘神经系统对这类除虫菊最敏感,最容易产生重复放电 。温度影响重复放电,低温下(低于26℃)重复放电的活性增加 。
ii型,包括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灭菊酯及其它含有氰基(—cn)的除虫菊酯 。这一类除虫菊酯的作用完全不同于i型,它们不产生重复放电,而是使轴突及运动神经原更易去极化 。中毒症状也不同于i型,不表现高度兴奋及不协调运动,昆虫接触药剂后很快产生痉挛,立即进入麻痹状态,最后中毒死亡 。这一类除虫菊酯对突触产生作用,而这些突触介质已证实是谷氨酸及r—氨基丁酸(gaba) 。

杀虫剂原理,杀虫速度快的原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彩虹杀虫气雾剂杀虫原理彩虹杀虫气雾剂杀虫原理有:
1、神经毒剂,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如滴滴涕、对硫磷、呋喃丹、除虫菊酯等 。
2、呼吸毒剂,抑制害虫的呼吸酶,如氰氢酸等 。
3、物理性毒剂,如矿物油剂可堵塞害虫气门,惰性粉可磨破害虫表皮,使害虫致死 。
5、特异性杀虫剂,引起害虫生理上的反常反应,如使害虫离作物远去的驱避剂 , 以性诱或饵诱诱集害虫的诱致剂,使害虫味觉受抑制不再取食以致饥饿而死的拒食剂,作用于成虫生殖机能使雌雄之一不育或两性皆不育的不育剂,影响害虫生长、变态、生殖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