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民窑区别,官窑和民窑有什么区别?( 二 )


明代采取“宦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 , 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 , 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宫搭民烧”的折中形式 。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
民窑是相对官窑而言的 。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 , 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 , 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到了唐代,瓷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 。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沒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 。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
唐代以后 , 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茌有供不应求之势 。其中著名的 , 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 。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300座之多 。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清代 , 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

官窑民窑区别,官窑和民窑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怎样区分民窑跟官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民窑跟官窑的区别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 , 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 造型古拙 , 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 , 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 , 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 , 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 。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 , 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 , 不让写 。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 。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 。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 , 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 。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 。可瓷器上写的款 , 却都是前朝的款 。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 , 每行两字 。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 , 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 。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 , 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 。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 。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 。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 。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 。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 。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