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乳网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


珍乳网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

【珍乳网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乳腺根治术之后 , 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血栓会带来哪些危害?又应该如何识别它呢?接下来跟随专家一起来看看吧 。
这些情况要警惕临床长期卧床或围手术期患者 , 常常出现下肢单肢或双肢肿胀 , 脚腕弯曲或按压小腿肌群出现轻压痛、皮温高甚至功能障碍 , 出现这种临床症状时要高度警惕 , 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发生不正常凝结而导致管腔变窄、回流受限的临床综合症 。
其最严重危害是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 临床表现为下床活动过程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进而胸闷、咳嗽、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 甚至危及生命 。
血栓是怎么形成的?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 。
在生理状态下 , 血液中凝血系统不断被激活 , 产生凝血酶 , 形成微量纤维蛋白 , 附着在血管内膜上 , 同时这些微量纤维蛋白又不断被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所溶解 , 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断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 。
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动态平衡 , 既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 。
上述平衡在某些促凝血过程的因素作用下一旦被打破 , 凝血过程即被触发 , 导致血液在血管腔内凝固 , 进而形成了血栓 。
哪些因素导致了血栓形成?1.   三大主要因素: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成分改变导致的高凝状态(如高脂、高胆固醇血症等) 。
2.   遗传性因素:抗凝血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AT)缺乏 , 凝血因子V Leiden和凝血酶原20210A突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MTHFR突变)等 。
3.   获得性因素: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高血红蛋白血症、深静脉置管、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长期口服避孕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系统性血管炎、肾病综合征等 。
4.  其它因素:
① 年龄:深静脉血栓可见于任何年龄 , 但年龄越大 , 发病率越高 。
② 制动:长期卧床、制动的患者因小腿肌肉泵作用减弱 , 静脉血回流缓慢 , 增加了血栓发生的风险 。
③ 静脉血栓史:有23%~26%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 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 , 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 。
④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能释放促凝物质 , 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 , 所以恶性肿瘤患者有更高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
⑤ 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因疼痛、体弱等原因制动 , 术中和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 , 以及静脉血管损伤是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高发的因素 。
⑥ 创伤: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 而且创伤后如骨折、脊髓损伤、血管损伤或需手术治疗等 , 均增加血栓风险 。
⑦ 产后: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 , 足月时达最高峰 , 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 , 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 , 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 , 加重高凝状态 , 因此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 。
如上所述 , 乳癌患者本身已是血栓高危人群 , 如存在长期卧床、手术或以上其它相关因素时 , 更需重视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本文作者: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外科 董艳芬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