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三大姓,楚国三大氏族是什么?( 二 )


战国时楚国的官职
楚国的官制与周王室不同,因为楚国不服周王朝,就搞自己的一套 。楚国的官吏制度比较复杂 , 主要有令尹:相当于中原国家的相国,除国王以外,是最大的官 。左尹、右尹:令尹的副手 。莫敖:没有具体的职司 , 但莫敖可代表楚王,其位置摆在令尹和司马之后 。楚国莫敖一直从屈氏贵族中选充,屈姓是楚国屈、景、昭三大姓之一,可见位置的重要和权势的显赫 。司马:主管国家兵权 。左司马、右司马:司马的副手 。柱国:春秋时期楚国无此职位,战国方设立 , 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司马,主管军事 。大师:楚国设大师时间不长,只有楚穆王时期设潘崇为大师,楚惠王时期设子彀为大师,除此再未设这个职位 。师、少师:太子老师 。傅、太傅、少傅:均是太子的辅导官员,相当于高阶参谋 。国老:国老属于虚设职位,一般都是令尹退休后尊为国老,虽无具体职位,但地位显赫 。咸尹:掌管谏议的官员 。宫厩尹、中厩尹、监马尹:管理马匹的官员 。工尹:掌管工程建设的首席官员 。郎尹:掌管行刑的首席官员 。环列之尹:负责王宫外围卫队的首席官员 。门尹:守卫王宫之门的首席官员 。郊尹:京城郊区的首席官员 。乐尹:负责宫廷乐队的首席官员 。卜尹:掌管卜事的一号长官 。玉尹:掌管治玉的首席官员 。司败;春秋时期掌管执法、刑狱的官员 。廷理:战国时期更司败为廷理,职能与司败同 。左徒:战国中期设,可代表楚王处理内外事务,左徒可直接升到令尹,与楚王关系密切 。三闾大夫:掌管王室宗族 , 如屈原为三闾大夫,掌管王室宗族中屈、景、昭三姓 。太卜:战国中期方设此职,职能与春秋时期卜尹同 。工正:战国时期设,职能与工尹同,主管工程建设 。将军、大将军、上将军:负责一军的将帅,非特定职位 。裨将军:将帅的副手 。左史:相当于高阶参谋 。右领:领军之官,相当于军队中的中级指挥员 。典令:职位与柱国、令尹、司马同 。司徒:掌管各种劳役、兵役等 。司宫:太监首领 。阍、大阍:刖足后守门的官员,相当于门卫 。郎中:负责警卫国君的卫队长 。谒者:国君的传达员 。御士:这国君驾车的官员 。涓人:国君的侍从官 。中射:职能与涓人同 。泠人:乐宫 。太官:掌管国君的膳食 。县尹:楚国在楚武王时期开始设县 , 是县的一号官员 。县尹:县级行政机构的其他官员 。县令:县级行政机构的其他官员 。县令:战国晚期改县尹为县令 。
战国时楚国独占南方么
不对 。南方还有百越等小诸侯国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 。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原称)南迁的一支 , 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 。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玄帝颛顼的后人 。后在上古冲突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 。
《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 。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 。即:河南新郑(祝融之墟)――桐柏山――丹阳(今淅川)― ―湖北荆山 。
楚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 。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国君为芈姓熊氏 。楚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即周王室或先朝贵族被封为国君 , 管辖平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