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泪别“关云长”,他们为什么让你念念不忘?|周末谈( 二 )


在文章中 ,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点 , 就是鲍国安对“曹操的笑”这一细节的理解与演绎 。 当年看剧时 , 我只觉得曹操每次发笑都别有深意 , 让观众从内心升起一股“这就是曹操”的感受 , 却说不出其中的所以然 。 通过鲍国安的自述 , 我才了解到:原来曹操在剧中每次发笑 , 背后都有不同的意涵 。
在鲍国安的设计中 , 曹操年轻时的笑 , 体现着他无所顾忌而又强烈进取的个性;中年时代的笑 , 则展现着意得志满、乐观高傲的情怀;到了晚年 , 曹操的笑则更多是某种高深莫测和诡诈……在演员的精心演绎下 , “笑”这一个简单的动作 , 不仅可以体现出角色性格的多个不同层次 , 也让观众觉得这个人物是立体的、真实的 , 而非刻板的、脸谱化的 。 此外 , 鲍国安还特别强调饰演曹操时“决不可滥笑” 。 相比于某些演员因为演某类桥段演得好 , 就把这类桥段当成自己的“招牌” , 不加节制地大肆使用 , 以此“刷存在感” , 这种有意识的克制 , 更是高出了一个境界 。
近年来 , 很多观众提起那些“老戏骨” , 都会提到他们当年领着不比平均水平高多少的工资 , 却能拍出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好作品 。 大家说这些 , 并不是说今天的演员不能拿高薪 , 更不是对演艺圈“仇富” , 而是不满于某些演员执着于名利 , 不精进表演能力 , 只想用“人设”收割粉丝的作风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 , 而所有故事都有落幕的一天 。 逝者已成追忆 , 人们感到惆怅再正常不过 。 但是 , 如果今天的演员也能拿出同样的精神 , 向着更高的艺术境界攀登 , 我们便不必担心文艺领域“后继无人” 。 反之 , 如果这种精神在文艺界渐渐消失 , 那才是最令人惆怅的事 。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