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进化的九个阶段,神话龙进化几个阶段( 六 )


雍正、乾隆年间,龙型的角分叉成山字形,龙的眼睛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 。这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 , 没有了元、明时期三角形的那种锋利感 。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清末的龙纹 , 其精神大不如之前的威武、健壮,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 。对比发现,之前的龙体盘曲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 。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显腰体硬直之感 。
概括起来,明代龙纹及造型粗壮,威武生猛,龙首魁梧,有怒发冲冠之气势 。龙趾呈三角形,略微内弯,锋利刚劲 。明中期时龙首扁长,上唇呈如意状,龙爪紧靠呈风车状 。明晚期时,仍以游龙居多 , 龙的头部略圆,鬃毛成蓬,有上冲之势 。这时的龙型上颚端肌肉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 , 人称“猪嘴龙” 。而清代龙纹显得华贵精巧,富丽堂皇 。
中国龙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 。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 。古代龙多作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 , 蛇身兽头 , 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 。
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 。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 , 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 , 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 , 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 。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大陆地方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野蛮的部落兼并战争时代的文化特色 。
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 。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 。龙的体态多呈S形 , 显得刚健有力 。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 , 有时则表现为兽身 。
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 。如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大有腾身欲飞之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龙不管龙姿怎样变化,形态怎样不同,除圆形造型外,它们的头大多奋力高举,或引颈欲鸣,有引身向上的飞动趋势 。这一点与古代龙和现代龙,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造型艺术,乃深深植根于强盛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之中 。
第三期是宋以后,可称之为“现代龙” 。宋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七百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虽仍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但却失去了中世龙的刚猛 。
它们的头角由短变长 , 呈叉状,但却没有进攻性,而展示的是一种“威仪棣棣”的容度 。上腭由卷变直,口由深变浅,原始龙带血的巨口,变成了满足生存需求的觅食工具 。身躯延长,须发长飘,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得极为协调,优美的姿态更富有神韵 。它标志着民族性格的成熟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 。完美意味着不再发展,成熟意味着走向衰落 。
扩展资料:
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对神异动物龙的崇拜 ,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 , 拜祭天地山川 。
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 。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 , 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