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如来所说的“欲望”和“空” 。书里的诸天神佛都是放下了心中所谓的欲望而成为仙佛 。他们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在悟空眼里,那些一般的神仙就是王母和玉帝膝下的哈巴狗而已,不敢违抗天命 , 没有自我,只敢在玉帝、王母当众出丑时混在人群里偷笑几声 。而王母、玉帝、如来呢?他们就像死人一样无趣 。他们过了一万年也依旧是那个德性,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负责维护已有的秩序 。天宫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地方,即使再美丽,也没有人会去欣赏它,除了紫霞、猪八戒和阿月 。孙悟空是一只有灵性的猴子,它惧怕失去灵性 , 惧怕死亡,所以它注定成为不了神仙 。
书里有一句话是,“人天生便是缺的,一生下来便会不安,所以一生都在寻求补全 , 神其实也是缺的,只不过神把寻求的yu望消去了,这样心里便觉圆满了 。” 世间本没有完美的事物,而神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看待缺憾的心态而已 。人希望追求完美,希望自己是天下最圆满的事物 。而神则是接受了缺憾,放弃了追求完美 。所以 , 最后的神仙要么是“哈巴狗”要么是“死人”一般的机器 。他们哪里比凡人好呢?他们没有痛苦!有欲望就会有痛苦,没有欲望就把自己“虚无化”了,无我无痛苦,你就得道了 。
说完这个再说一下孙悟空的紧箍咒吧 。它就是那个追求完美 , 希望“世间我最大”的“人” 。但是他不断地失望碰壁,从而痛苦 。这种痛苦不但来自于外界,也来自他自己的分裂 。他分成了两半,一半是那个逃避痛苦,希望做神仙的齐天大圣 , 他答应为如来做三件事,护送唐僧取经,唐僧死了还惶恐地到处找他的魂魄 。另一半是那个最初希望无法无天的猴子 。书里是这么描述分裂的两半孙悟空互相面对时的情景的,
这多么像我们自己啊 。年少时追求完美,希望自己是超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无法无天无所顾忌 。可是当我们长大碰壁和见识到外力的强大时 , 我们开始把年少时的理想毫不犹豫地抛之脑后,称它为幼稚 。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必须亲手杀死那个无法无天的年少时的自己 。
这就是如来的阴谋 。他希望孙悟空“成长”的过程中心死,心死了 , 孙悟空也就死了 。就像观音所说,“这是天地造化的灵猴,若心不死时,是杀不死他的 。” 最后,孙悟空却不是因为心死而身死,恰恰相反,他杀死了那个“稚气”的自己之后,没有成为顺从的六耳猕猴,而是又变成了那个无法无天,拾回最初梦想的孙悟空 。分裂的两半终于合一,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声喊道“如来,出来与我一战” 。如来说自己输了 , 是因为孙悟空的死并不如他所预料是因为心死,而是因为不屈的反抗 。
再来说唐僧 。唐僧的前世是金蝉子,和孙悟空的师傅须菩提同是如来座下法力高强的弟子 。但是他们俩和如来不同 , 不甘于做一切皆空的神,他们热爱人世间千变万化的美妙 。须菩提选择了离开天庭,成为流连山水的散仙,不断变化成各种各样的万物和其他生灵对话 。而金蝉子则更加刚烈,他选择和如来正面交锋地论道,最后被如来施法降落凡间成为唐僧 。青年时的唐僧热爱世间的一切 , 用不带占有欲的眼光看待所有事物 , 用小白龙的话来说,就是“那种眼光,象是……象是太阳 , 温暖的,愉悦的,不论是对一株草 , 还是对河岸的柳树,对街道上匆匆的人,都象在欣赏,在赞美……” 。所以后期,即使取经路上的唐僧已经内敛的多了,但心态还是欣赏和赞美世界的,他在遇到已经变得极丑的仙女阿瑶时,也依旧赞美她的美丽 。因为在他眼里,世间的生灵各有各的美丽 。唐僧在天杨禅师和法明师父激烈的大殿论法中大放异彩,但也因此觉醒了前世的记忆,说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样对如来正式的宣战 。他把如来的虚空佛法蔑称为 小乘佛法,而把自己想要另辟蹊径的佛法成为大乘佛法 。他要取的经不是在如来那里,而是在路上自己的思索中 。所以阿瑶问他大乘佛法是什么时,他说“还没想好” 。而到最后他也没想出结果来,他迷茫地对天说道“何人……何人生我?生我又为何?”玄奘喃喃道,“既带我来 , 又不指我路……为何,为何?。蔽裁匆盟鲆豢欧袢弦延兄刃虻男娜从植桓芰创丛煨轮刃蚰兀刻粕涝诹硕砸延兄刃虻牡挚怪?。。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立夏斗蛋的风俗由来 立夏这天为什么要吃鸡蛋
- 稀奶油和黄油是什么关系 黄油为什么又叫奶油
- 美国为什么在日本驻军,二战后,为什么美军没有在德国驻军而是在日本驻军?
- 黑鱼为什么有蟒蛇纹,黑鱼为什么这么像蟒蛇,是蛇进化过来的吗
- 为什么卡士酸奶特别贵,什么酸奶好吃
- 为什么要装踢脚线踢脚线用什么材质好
- 衣服被虫子蛀怎么处理,羊绒衫被虫蛀了怎么办?
- 女人为什么性欲强,女性生理欲望强生理反应大是怎么回事
- 机械表为什么要上发条,机械表需要上发条吗?
- 白色布包染色怎么去除,帆布包包被染色了怎么办?能洗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