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带鱼和带鱼的区别,勒氏皇带鱼和太平洋皇带鱼,两者有何不同?( 二 )


影片中的皇带鱼(Oarfish)除了被称作地震鱼,也被称为深海龙王鱼,学名是「勒氏皇带鱼」,身体为银色 , 特征是从头至尾上方有1条红色的背鳍,栖息在3000公尺深海,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深海 , 是全世界最长的硬骨鱼 。由于皇带鱼大多栖息于深海,往往在地质发生大变动时,才会游到浅滩,所以过去被捕获的纪录少之又少 。
关于皇带鱼的传说很多,欧洲渔民称它叫「海魔王」 , 而它丝状鳍条的背鳍特征更让日本渔民称它为「龙宫使者」,在东南亚甚至流传着食用皇带鱼会死于非命的传闻 。现在有不少人相信,古代航海者相传的大海蛇 , 很可能跟皇带鱼脱离不了关系 。
皇带鱼和带鱼的区别
勒氏皇带鱼只是因体型跟带鱼相似而被中文命名为皇带鱼 , 皇带鱼还是与带鱼本质不同的——
硬骨鱼本身比软骨鱼低等,而勒氏皇带鱼又属于硬骨鱼中比较低等的物种,因为越高等的硬骨鱼其脊椎数量往往越少 , 反之则越多 。而较为低等的硬骨鱼种类本身就很少
皇带鱼( Regalecus glesne),又称布伦希尔蒂,俗名龙宫使者、白龙王、龙王鱼、大带鱼、大鲱鱼王、摇桨鱼、胖鱼、买牛、蛮、猪精、百牛、地震鱼 , 为辐鳍鱼纲月鱼目皇带鱼科的其中一种 。广布于热带深海 。
它是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体亮银色;腹鳍红色,桨状,故英文原意为“桨鱼” 。背鳍亦呈红色,很长,有两层楼那么高,始於头顶如鬃冠 。很少见于水面,有人偶尔见到,误为“海蛇” 。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横扫海底,摧毁一切的怪兽 。
皇带鱼体型蜿蜒呈长带形的大型鱼 , 学名为Regalecus glesne 。广布于热带深海 。长约可达9公尺(30.5尺),重约300公斤(660磅) 。体亮银色;腹鳍红色,桨状,故英文原意为“桨鱼”;背鳍亦呈红色,很长,有两层楼那么高,始於头顶如鬃冠 。
带鱼 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 。又叫刀鱼、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 。青岛、日照黄海沿岸城市称鱽鱼 。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 , 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 , 至尾部逐 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倍,全长1米左右 。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

皇带鱼和带鱼的区别,勒氏皇带鱼和太平洋皇带鱼,两者有何不同?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带鱼皇是什么鱼应该是黄带鱼吧!
附:
皇带鱼
英文名:Oarfish(桨鱼)或者Ribbon Fish(带鱼)
拉丁名:Regalecus glesne
大?。?0-50英尺(3-15.2米)
栖息范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部和地中海
栖息深度:深及3,000英尺(914.4米)
月鱼目(Lampridiformes)皇带鱼科(Regalecidae)蜿蜒呈长带形的大型鱼,学名为Regalecus glesne 。广布於热带深海 。长约可达9公尺(30.5?,重约300公斤(660磅) 。体亮银色;腹鳍红色,桨状 , 故英文原意为「桨鱼」;背鳍亦呈红色,很长,有两层楼那么高 , 始於头顶如鬃冠 。很少见於水面,有人偶尔见到,误为「海蛇」 。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横扫海底,摧毁一切的怪兽 。
皇带鱼有着长长的嘴,它们通常在捕食时头朝上,像条带子一样垂直于海底不动,等到食物从嘴边游过时,它会迅速伸长嘴,将食物吸入嘴中 。
皇带鱼属于月鱼目、皇带鱼科,主要有勒氏皇带鱼和鲱王皇带鱼两种 。它是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 。最长能长到50英尺(15.2米) , 重1000磅(454公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