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谁建的?( 二 )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1934年,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 。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虽是官员,却是学者出身 , 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 , 学的是矿冶,他请来了在桥梁界颇有名气的北洋大学教授茅以升 。
当时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上 , 虽然也有一些现代化大桥 , 但都是外国人造的 。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梦想,茅以升毅然辞去教席,只身来到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 。在此之前 , 中国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 , 是一个公路、铁路、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 。
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 , 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 , 外形美观,桥基稳固 , 投资只需510万银元,这样的方案 , 当然被政府采纳 。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 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 , 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 。
因此 , 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困难重重 。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 。这时 , 血气方刚、矢志不渝的茅以升站了出来 。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 , 需要穿越40多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 。初期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桩 。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 , 采用“射水法”,提高到一天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 , 难以施工 。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长18米、宽11米、高6米、重达600吨的钢筋混凝土沉箱,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 。
开始时,放置一只沉箱 , 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 。后来根据一位工人的建议,把每个3吨重的6个铁锚改为每个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 。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
茅以升充分发挥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个难题 。在总工程师罗英协助下 , 基础、桥墩、钢梁三项工程一起施工,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胜利竣工 。

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谁建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钱塘江大桥是由谁主持修建的茅以升 。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 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
扩展资料:
背景原因:
民国21年(1932年),杭江铁路西兴江边至金华段已通车,继续向玉山、南昌展筑,浙西公路亦逐步发展,但因钱塘江一水之隔,铁路、公路无法贯通,杭江铁路南北两岸货物运输均须先卸车装船,待过江后再卸船装车 。为此 , 浙江省于民国22年成立专门委员会,研讨修桥事宜 。同年7月 , 浙江省建设厅成立“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由厅长曾养甫任主任委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