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2001年,杜月笙女儿重游杜公馆后感慨:只有我回家,他们都走了

2001年 , 杜月笙71岁的长女杜美如在阔别故土52年之后 , 再次回到了上海复原的杜公馆旧居 。 出走半生归来 , 站在熟悉的家门口 , 想到众多兄弟姐妹如今都已经各奔东西 , 飘零天涯 , 杜美如不由得感慨:只有我一个回家 , 他们都走了 。
也许对别人来说 , 杜公馆是记录着杜氏家族兴衰的历史遗迹 , 但是在杜美如眼中 , 这里承载着的却是她童年和少女时期的全部回忆 。 其中 , 最让杜美如惊讶的是 , 她发现杜公馆大门上方赫然镌刻的竟是四个大字:竹苞松茂 。
这四个字中的“松茂”正是杜美如先生的名字 。 然而 , 早在1926年杜月笙亲手设计这杜公馆之初 , 杜美如和她的先生都还没有降生 。 对于这个巧合 , 杜美如认为这也许父亲在冥冥之中为他们牵下的红线 。
杜月笙|2001年,杜月笙女儿重游杜公馆后感慨:只有我回家,他们都走了
本文图片
杜美如生于1930年 , 她的生母姚玉兰是京剧名伶 , 也是杜月笙的第四房太太 。 迎娶姚玉兰那一年 , 杜月笙已经40岁 , 杜美如是他在天命之年生下的女儿 。
杜美如出生的那一年 , 杜月笙在上海滩的势力几乎是达到了巅峰 。
他不仅以自己成立的“三鑫公司” , 垄断了法租界的鸦片提运 , 还担任了公董局华董 , 这是当时华人在法租界的最高地位 。 除此之外 , 杜月笙又借助广大的人脉创立了中汇银行 , 成功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了金融界 。
彼时的杜月笙俨然成了人们口中风光无限的“上海王” , 就连当时的下台总统黎元洪也感念他的“礼遇” , 特撰了一副对联相赠 , “春申门下三千客 , 小杜城南五尺天” 。
晚年的杜美如称这是父亲生前最喜爱的一副对联 。 只不过个中所描绘的景象 , 在香港却是再没有了的 。
杜月笙|2001年,杜月笙女儿重游杜公馆后感慨:只有我回家,他们都走了
本文图片
01
1949年5月27日 , 上海解放前夕 , 杜月笙携家人和手下100多口乘轮船前往香港 , 彻底离开了这片他为之打拼半生的发迹地 。
轮船开近吴淞口的时候 , 杜月笙在黄浦江上远远眺望着对岸的申新纱厂 , 不无伤感地告诉女儿:
“当年你奶奶就是在申新纱厂做工 , 一天只挣两个铜钿 。 后来我苦心经营 , 做到了申新纱厂的董事长 , 但现在 , 都只能丢掉了 。 ”
关于杜月笙带着一家人远赴香港这个选择 , 女儿杜美如晚年坦言他“不愿去台湾 , 不敢回大陆 。 ”
一方面 , 杜月笙当时对国民党后期的腐败和落井下石 , 表现出了相当的失望 。 正如他曾经感慨的:“蒋介石拿我当夜壶 , 用过了就塞到床底下 。 ”因此 , 心灰意冷的他其实不愿前往台湾 。
另一方面 , 鉴于曾经支持过蒋介石反叛革命的历史包袱 , 杜月笙担心受到追责 , 亦不敢留在上海 。 进退两难之际 , 他去到了香港 。
在港期间 , 杜月笙习惯过着一种闭门不出的生活 。 因为担心遭到暗杀 ,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 , 他一直战战兢兢 。 与此同时 , 经济问题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 杜美如曾说:“尽管父亲在上海跺跺脚地皮也要抖一下 , 其实是面上赚得多 , 里子花得更多 , 入不敷出 。 ”
杜月笙|2001年,杜月笙女儿重游杜公馆后感慨:只有我回家,他们都走了
本文图片
事实上 , 杜月笙来到香港后的全部身家不过是寄存在宋子良那里的十万美元 。 除此之外 , 他没有任何资产 , 连居住的房子也是朋友提供的 。 一家妻小加上手下一百多号人 , 每天的起居开支高达六七千港币 , 基本上也全靠故旧的接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