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2001年,杜月笙女儿重游杜公馆后感慨:只有我回家,他们都走了( 四 )


本文图片
04
1977年 , 约旦和大陆建交 , “台湾使馆”自然随之撤销 。 与此同时 , 蒯松茂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他选择就地办理了退役 , 而后和家人一同留在了约旦开餐馆 。
这个决定不是心血来潮 , 最早可以追溯到夫妇俩和约旦国王的一次用餐经历 。 一直以来 , 这里的国王侯赛因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 而且尤其喜好中餐饮食 。 在一次餐桌上的闲聊中 , 侯赛因大赞中国美食 , 且对约旦没有中餐馆表示十分遗憾 , 提议让夫妇俩在约旦开个餐馆 。
约旦国王的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 , 掉进了夫妇俩的心坎里 。 在约旦生活的这些年里 , 他们其实早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 再加上约旦王室对中餐的喜爱和推崇 , 夫妇俩突然有了让中餐美味在这块土地上传播的信念 。
1977年 , 在蒯松茂办理退役后 , 夫妇俩几乎是没有一丝犹豫地取出了他们在台湾的全部养老金 , 作为开设餐馆的启动资金 。
1979年 , 杜美如与蒯松茂的中餐馆“中华饭店”在约旦的首都安曼开张了 , 这也是安曼的第一家中餐馆 。 杜美如从此也从一名外交官夫人蜕变成了餐馆老板娘 。
杜月笙|2001年,杜月笙女儿重游杜公馆后感慨:只有我回家,他们都走了
本文图片
作为一个从小养尊处优 , 走到哪里都有佣人服侍的大小姐到侍奉客人的餐厅老板 , 杜美如所面临的转折是巨大的 , 但是她还是硬着头皮上阵了 。
杜美如表示 , 在餐馆开设之初 , 一切大小事宜都是他们夫妻俩亲力亲为 。 她和先生既当老板又当杂工 , 既当厨师又当跑堂 , 既当采买又做账房 。 为了体现中餐厅的风格和特色 , 他们还挨个教上门的客人使用筷子 。
忙碌的时候 , 夫妇俩顾不上其他 , 累了就直接在地板上睡一会 。 在约旦开中餐馆的日子里面 , 杜美如和蒯松茂起早贪黑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 虽说这种远离政治的生活没了当年的风光 , 但他们反而觉得充实而知足 , 而这种日子一过就是37年 。
在两人的苦心经营之下 , “中华饭馆”渐渐做出了名气 , 期间还在阿联酋开设了分店 。 约旦的皇亲国戚常是这里的座上客 , 而大陆的代表团来访时 , 听闻杜月笙的女儿在这里开了餐馆 , 也会慕名而来光顾 , 还要合影 。
随着中餐馆越来越受欢迎 , 杜美如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也愈发浓烈 。 两岸解禁后 , 她曾多次向丈夫表示自己老了想回国定居 , 但是由于子女尚小 , 餐厅需要打理等一系列现实条件限制 , 她迟迟未能回去看看 。
直到2000年 , 年事已高的两人均已无力继续经营餐馆 , 索性彻底退休 。 退休之后 , 他们的第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 。
杜月笙|2001年,杜月笙女儿重游杜公馆后感慨:只有我回家,他们都走了
本文图片
2001年6月 , 杜美如和蒯松茂首次回国探亲 。 在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的那一刻 , 两位漂泊了半生的老人终于再次感受到了祖国和“家”的温度 。
在这次回国之行中 , 杜美如随丈夫一同回到了他在安徽的故乡 , 两人还一同游历了苏州 。 当他们最后重游了位于上海市宁海路182号的杜公馆时 , 两人都心绪万千 。
看到伟大祖国的巨变、家族沧海桑田的变迁 , 年过七旬的杜美如在接受采访时调侃道:
“大家都以为 , 杜月笙的女儿肯定会腰缠万贯 , 实际上我继承的就只是个‘杜’字 。 我就像只小鸟 , 一生躲避狂风大浪 , 四处做窝 。 ”
而如今老来的杜美如终于等到了还乡的一天 。 随着劫波渡尽 , 恩仇笑泯 , 对于杜美如和蒯松茂夫妇而言 , 夕阳之下的故园 , 正如他们从颠沛流离到归于平静的后半生 , 有着说不出的祥和静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