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谨|你与富人之间的距离只差了这么一种心态


苏谨|你与富人之间的距离只差了这么一种心态
本文图片
现实生活中 , 一些人忙着去赴毫无意义的应酬 , 买回许多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 讨好着完全没必要去讨好的人 , 做着一朝富甲天下的黄粱梦;之所以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 差别在于前者光想不行动 , 而后者则勇于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
我认识这么一位秦先生 , 正式创业那年他已经63岁 , 所涉行业是家庭消防用品;在大众的意识中 , 宁可花巨资装修房子却舍不得花小钱备上几个火灾逃生面罩;为打开销路 , 秦先生通过物业深入到各居民小区宣传配备防火器材的重要性 , 他的营销策略是只要花几十元购买他生产的逃生面罩 , 将终身无限次更换同款新品;只用了四年时间 , 秦先生就积累了不菲的财富 , 他的核心成功经验是“不空想、速行动 。 ”
穷人的思维定势是在付诸行动前想得太多 , 故而其一生都消耗在永远的“准备”中;有这么一个常年做着发财梦的基督教信徒 , 他每天都前往教堂祷告:“主啊 , 让我这辈子中一次彩票大奖吧!” , 光空想不落实的他最终穷到活活饿死 。
该信徒死后见到了上帝 , 他非常生气地质问上帝为什么不肯帮他实现发财梦;上帝苦笑道:“你命里还真有发横财的运势 , 而我也很想帮到你 , 但你好歹得去买回一张彩票啊!”;综上 , 机会只建立在一个人的行动上 , 只有将梦想付诸行动 , 你才能有碰好运的概率 , 而穷人的思维基本都是“晚上想想千条路 , 早上醒来走原路 。 ”
【苏谨|你与富人之间的距离只差了这么一种心态】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说道:“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 , 只有做起来 , 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楚 。 不要去管眼前的困难 , 你要做的是立即行动”;美国畅销书作家奥格·曼狄诺在其所著的《羊皮卷》一书中写道:“成功不是等待 。 如果我迟疑 , 她就会投入别人怀抱 , 永远弃我而去 , 此时 , 此地 , 此人 ,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 ” 。
有太多的人有过更好的工作机会 , 跳槽的念头也频频产生过 , 但心动之余又顾虑重重 , 生怕去到新公司会遭种种可能发生的变数 , 因而眼睁睁地一次次与良机擦肩而过 。
苏谨和张岑是一对好闺蜜 , 两人念的都是新闻专业;早些年纸媒至高无上 , 从业者无不令人艳羡;当年苏谨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写“本报讯” ,仅拿3500元月薪她也甘之如饴;张岑鼓动她一起跳槽去一家刚起步的网上外卖平台做中层管理 , 苏谨非常不屑地一口回绝;多年以后的张岑年薪已达105万 , 而苏谨的报社在互联网新型媒体的冲击下停了刊 , 她只得去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 , 与初出茅庐的新人争夺可怜巴巴的饭碗;最初苏谨臣服于当下的安逸稳定 , 最终自己的整个人生变成了混吃等死 。
其实 , 能成为富人的人并不是所谓命运的安排 , 只是他们和你的想法不一样;有一位成功人士曾这样提醒周边的人:“这个赚钱方案挺有可行性 , 你应该去试试 。 ” , “这事多少是有风险 , 我看还是算了 , 我赚个死工资也挺好!” , 对方答;“你应该去考个热门的专业资格证书 , 日后万一转行可派派用场 。 ” , 那位成功人士继续给大伙出主意;“算了、算了!我都已经35岁了 , 我老了 , 还学什么学!”;有人喟叹道 。
而成功人士在机会面前通常会说:“我试试、我能行、我一定做得到尽量好 。 ”;人家之所以会成为富人 , 是因为他有最厉害的武器 , 就是有豁得出去的决心;普通人在选择面前之所以会有无力感 , 根源在于其只想拥有一个现成的切入点 , 从而就开启守株待兔的模式 , 期盼着哪天身中锦鲤天降横财 , 从而宁可任由自己长期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