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有什么来历( 二 )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 , 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 , 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 。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 , 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 , 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 , 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

粽子的来历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有什么来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粽子的来历“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 。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
粽这食品很早就流传开来了,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 。据考证,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 , 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
粽子形态样式
因地区不同 , 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 , 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黏韧而清香 , 别具风味 , 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
粽子的来历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有什么来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端午节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粽子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端午节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在这一天吃粽子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粽子人们又称它为“角黍”、“筒粽” , 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 。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沿袭着这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卖棕子的 。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已经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究竟由何而来呢?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 , 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