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是什么,粽子的来历 有什么来历( 三 )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 ,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 , 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 , 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 , 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 , 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 , 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 , 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
这一习俗一传就是千年 ,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 。
端午节粽子故事
吃粽子 。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 。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 , 至此……
吃粽子 。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 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 。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目的是让水中
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 。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 。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 。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 , 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 , 烹鹜角黍”的记载 。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 。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名食 。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 。明清时代,粽馅也丰富起来 , 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火腿粽子 。今天,粽子已经成为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 , 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 , 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 , 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 。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 。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 , 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 。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
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 。谜底就是“粽子” 。端午又是“女儿节” , 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 , 呼是日为女儿节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 。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 , 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