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孔子常在什么地方讲经授学,孔子讲学的地方 叫啥( 四 )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 , 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 , 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 。沮 , 沮洳 。溺,淖溺 。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 。桀 , 健义,亦高大义 。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 。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 , 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 。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 , 无史籍记载 。《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 , 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 。《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 。”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 , 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 。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 , 亦有黄山 。”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 , 一名黄林墅 。”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 。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 , 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 , 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 。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 , 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 , 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 。石碑仍在 , 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 。”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 。原碑不知毁于何时 , 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
3.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 
连江雨送秋 。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 , 源于季氏 , 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 , 而不明白天下 。”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 。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 。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 。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 。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
“行 , 请驾好马车 , 都上船 。”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 , 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 , 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 。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 , 就翻落到河中 。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 , 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 。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 。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