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五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文章图片
而《天下》篇又被历代不少注家视为《庄子》的序言 , 这就更有力地说明了《庄子》的问题意识正是在于社会如何才能大治 , 人如何才可以获得幸福 。 正是这种生存上的动力才使得人们的思想从自我的私人视域突破到公共视域得以可能 。
如果人类世界没有一个实践上的总根据 , 如果人类的“分”是必然的话 , 那么人类便会被分割成不同的也不能相互贯通的私人世界 。 于是个人便成了个人世界的最终尺度 , 正如普罗泰格拉所说的那样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每个人都局限在具体的存在物之内 , 所谓“逐于万物而不返” 。 那么人与人之间 , 人与其他存在物之间便不会相互贯通 , 世界便也真的窒息了 。 那么人作为天地之间最为灵秀的存在物也会成为一个如顽石般的肉团 。 结果是世界不成其为世界了 。 世界成其为世界 , 正是在于万物之间的相互牵引 , 相互关联 。 而局限于有限便使世界的开放性与整体性荡然无存了 。
如果没有了统一的世界的话 , 那么人类也不会成为人类 , 因为没有足以连接贯通于我们之间的世界 。 人们要么真是老死不相往来 , 要么将陷入无止境的争斗中 , 而且这个争斗是必然的 , 不可化解的 。 囚为并没有让他们足以和解的根本依据 , 斗争将成为人类世界的必然了 。 而这样的世界人类是无法忍受的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文章图片
结语
于是我们看到最终依据的提出不仅是思想理路上的必然发展也是人的生存问题上的迫切要求 。 从逻辑上应该能自身说明自身并且还能说明具体的生化现象 。 这是终极根本依据的逻辑上的规定性 。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会产生理论上的困境 , 使理论本身无法自圆其说 。 因为如果有了一个原因但是这个原因还是由其它的原因所造成的话 , 显然这个原因肯定不是最终原因 。 因此这个终极的依据就不是日常经验的 。
又由于天与人相贯通 , 而作为整体的天始终在产生着、影响着人的一切 , 人存在在世界整体之中 。 因此最终的根本依据必然是源于整体的而非来自个人 。 同时追寻最终依据的动力来自于人的生存 。 人的生存需要一个统一的世界 。
在那里人们才可以摆脱不同的私人世界进入公共世界 。 有了统一的“天下观” , 人们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 , 人们才有了实践的根本依据 。 只有满足了以上诸条件的依据才可以成为终极意义上的根本依据 。
图片来自网络 , 如有侵权 , 联系删除!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