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二 )


作为人 , 这个问题我们责无旁贷 。 我们为什么需要解决人生存问题的根本依据呢?什么样的依据才算是根本依据呢?这两个问题在《庄子》中是一体之两面 。 人们确定了什么样的依据是根本依据的时候也就了解了为什么人们的生存问题需要一个根本依据了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文章图片
因为正是这种生存上的需要才是根本依据产生的土壤 。 如果人生的一切要由人生的遭际所决定 , 那么我们只能人生的种种际遇来分析了 。 《庄子》则从人生存的诸多方面分析了人生存的诸多困境 , 进而提出人生要寻找到根本依据 。
理论自身完满性的需要
(一)从“有待”到“无待” , 在《逍遥游》篇里提出了“有待” , “有待”是指自身并不能提供最终的说明 , 自身并不具有最终的意义与合理性 , 其合理性需要外在的条件加以限制与帮助 。
虽然在《逍遥游》中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 “列子御风而行”已经让大多数的人称道 , 但仍然不是最绝对的处事理据 。 因为这些都有待于其他的条件的提供才得以完成 。 列子仍然要凭借风的外力才可以“御风而行” 。
这风就决定了列子“御风而行”这一行为是“有待”的而不是“无待”的 。 即便“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也不能成为根本的理由 。 “有待”、“无待”的区别不以人多人少来区分 , 即并不从人的数量上来判断是不是具有最终合理性与合法性 , 而是通过判断其自身是不是具备了解释其自身的理由来加以区分 。
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是合理的 , 那么从其他有条件的逻辑上来说 , 也不能作为说明万物的总根据 。 反之 , 如果自身就是自身活动、存在的理由 , 那么就是“无待气” , 《齐物论》中还提出了辩无胜的问题 。 如果认为最终的判断标准、最终的根本依据可以通过辩者的相互辩论的胜负来决定的话 , 那就错了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文章图片
因为即使你辩论胜利了 , 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有缺点或不足 , 而对方可能因为对事情的理解不够全面才导致了他的失败 。 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你的观点的正确性与适当性 。 即使采取第三方的判断也保证不了辩论胜利的一方就会获得道理上的最终正当性 。
因为第三方也有自己的立场与知识的局限性 , 所以其必然倾向于与自己的观点接近的观点 。 因此辩论的胜利往往取决于仲裁者的立场 , 故而有仲裁者参与的辩论也无法保证辩论的胜利意味着道理的最终可靠性 , “然则我与若与人 , 俱不能相知也 , 而待彼也邪?”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归根结底 , 因为每个人均为“有待”的 , 因而就是有限的 , 只能存在于自己的私人世界当中 , 不能进入到“无待”当中 ,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辩论是辩论不出真正的真理来的 。 而还是在《齐物论》中 , 这种因个人的不同的标准造成的矛盾冲突被庄子用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 。 “缺问乎王倪……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侮一个存在物都有自己的标准 , 人有人的标准 , 援猴有援猴的标准 。 因为潮湿的地方才是泥鳅赖以生存的环境 。 人常常以自己喜欢吃的口味作为美味的标准 , 而其它的野兽、昆虫、飞禽却不以人的美味的标准来限定它们的饮食 。 那么到底是谁的味道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呢?人有人的审美观 , 但是世人都认为美貌的人其它的动物却不认为是美貌 , 反而吓得惊慌失措 。 那么什么样的相貌才是真正的美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