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三 )


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让美成为美的根本依据呢?各个存在物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 但是这些标准仅仅限于有限的各个存在物的内部 。 如果将其推而广之的话 , 就会犯很大错误 。 因为这些标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受到了很多条件的多重制约 , 只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 。 当情况发生变化时 , 这些标准反而会成为束缚各个不同的存在物活动、存在、发展的枷锁 , 成为阻碍事物变化的负面因素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文章图片
所以 , 所有知识、习俗如果只是某些具体存在物的标准的话是不足以成为我们处事的根本依据的 。 进而仁义、是非 , 这些在《庄子》看来也是某些人所为的标准也就不具有了最终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 所以《齐物论》中才要说“自我观之 , 仁义之端 , 是非之堡 , 樊然般乱 , 吾恶能知其辩!” 。
(二)整体对个体的限制 , 万物的相互牵连 , 相互指引 , 构成了整体 。 而人类的经验认识都不是对整体的体察 , 所以无法保证我们知识的正确性 。
“天”是相对“人”说的 , 天的概念的范围大于人的概念的范围 。 上文中最后的问句大意是说 , 你怎么知道我所谓的天就不是人 , 所谓的人就不是天呢?这是想说明天与人是相互贯通的 。 因此人的规定性是受到天这个整体的制约的 。 比如说 , 我以前对人的认识持一种观点 , 而由于生活的经历等等缘由使我原先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
或者我以前是具有娇生惯养的性格而后来由于生活的磨砺使我变成具有坚韧品格的人 。 这些经验事实就很好的反映了我们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大化流行之间具有了相互贯通性 , 而且我们还受到了整体的很大的制约 。 人类作为一种存在物总是与作为宇宙整体的天不可分割 。 作为芸芸众生一分子的经验世界里的人类的认知、知识总是与作为背景的世界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在《秋水》篇中就用大量笔墨嘲笑了认识不到这种人与天 , 物与天之间贯通胜 , 而只是局限在自己的有限性中的人 。 其用“馅井之霏”来说明名家公孙龙的认识只是局限于其的“合同异 , 离坚白;然不然 , 可不可” , 完全看不到“东海之大” , 即大化流行中的生生灭灭 。 所以对公孙龙的追寻、分辨名相的学术风气是不屑 , 讽刺其看不见天地之大 , 所以在文中说 ,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 , 索之以辩 , 是直用管窥天 , 用锥指地也 , 不亦小乎?” 。
“焰井之霏”显然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当中 , 完全不了解外面的广阔天地 。 这正是对名家的“逐万物而不反”的嘲讽 。 正因为万事万物的联系 , 相互指引 , 让我们体验到了整体 。 由于这个整体就是具体存在物的相互联系 , 所以整体与具体存在物息息相关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文章图片
回想人类历史 , 经验世界的知识往往因为我们的视角、对宇宙整体的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 牛顿的力学经典理论是在主体与客体两分 , 主客体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得出的 , 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定理的前提则是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 , 两者相互影响 。 正是对宇宙整体究竟是如何运转的这一根本问题的看法不同才会有物理理论的上的巨大差异 。 只有建立在对整体的认知上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
(三)对现实的忧虑 。 成心与天下裂 , 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不同的人群、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风俗 。
《齐物论》篇中所说的“仁义、是非”应该指的就是不同的标准与风俗 , 而不是指的如《孟子》中的所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仁义 。 如果这个仁义已经是形而上的了 , 已然不在万物的因果链条中了 , 《庄子》就不会把其放到有待的事物中 。 而这种局限于个人的是非观、价值观在《庄子》中被称为“成心”、“习心”《齐物论》中说人人皆有“成心” , 聪明人有 , 蠢笨的人也有自己的“成心” 。 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成心”去判断是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