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四 )


在《齐物论》中描述了人的各种生存状态 , “鳗者 , 窖者 , 密者” ,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不亦乐乎 。 篇中使用了大量的描述来描写不同特点的人所进行的具有自己“成心”的活动 。 “其留如祖盟 , 其守胜之谓也 。 其杀若秋冬 , 以言其日消也”人的生存如果局限在自己的“成心”与“习心”当中 , 就会变成了有限的存在物 。 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 于是我们便会有种种的不适应 , 进而无法解决的生存问题 。
于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便展现了出来 , 那便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 我们人类因为存活于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 习惯于按照特定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 因此当一件事物可以无限制地被定义时 , 那就意味着没有这个事物的定义 , 即没有这件事物 。
由此可见有限性正是我们人类可以了解世界的基础 。 但是同时人类还希望了解我们这个世界 , 而这整个世界是无限的 , 即我们人类这个有限物还有对无限的渴望 。 因为我们的生活被整个世界所限定 , 我们的生存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我们的有限性与对无限的渴望之间的矛盾 。
《庄子》中提出最终依据的必要性
文章图片
正因为人具有了“成心” , 所以人人师心自用 , 以自己为对的 , 以不符合自己的“成心”的为错的 。 但是 , 按照自己的是非观念相互争辩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结果的 。 “成心”就是自己的 , 仅限于个人的是非观念 , 不具有公共性 , 不是他人也可以进行判断的标准 。 总之 , “成心”是私人的判断标准 。 “成心”其实就是“有待”在人的世界中的反映 。 “成心”、“习心”就是“有待”在人这个特殊的存在物上的表现 , 是脱离了公共世界的私人世界 。 “成心”在人的生存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习惯、风俗、知识 。
因此“成心”就具有了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巨大约束力 。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 , 我们每个人只能透过自己的井口 , 即自己的“成心”来看待我们的大千世界 。 但是如果这些标准、风俗就是最终正当的话 , 那现实中不同的人或者人群就永远不可能结合为一个人类共同体 。
人类世界便没有了一个公共世界 , 到处都是小而细碎的私人世界 。 在《天下》篇中就体现了这种担忧 , 这个“一”就是在强调这种统一性、完满性、整体性 。 正是这个“一”保证了“一曲之士”存在于一个公共世界中 。 这个“一”让天下万物相互贯通 。 而这个“一”正是摆脱了“一曲” , 摆脱了“各为所欲” , 摆脱了私人世界 , 摆脱了“成见”才可以看到的公共世界 , 才可以看到的“天地之纯” 。
对于天下的治理 , 各家有不同的方术 , 有的认为是仁义 , 有的认为是名实 , 有的认为是法度 。 但是这些都不能作为最根本的根据 , 因为这些方术不能相通为一 , 不能对天地之间的所有现象做一个总的说明 。 而这种对所有现象的总体的说明正是源于对公共世界的渴望 。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 暗而不明 , 郁而不发 , 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 ”正是由于对天下之人应如何生存、天下治乱问题的关切才有了对道的追问 , 即希望获得一个最终的依据 。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个人不能孤立的生活 , 必须结成社会 。
他在《政治学》提出了一个基本命题:“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 人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社会当中 , 与具有不同的是非观念的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 。 而现实中的人往往因为生活习惯、风俗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同 。 而这也正是要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的现实原因 。 而“道”的“一”与“不一”直接关联着天下乱与不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