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演讲的技巧和要领有哪些?( 四 )


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肢体语言”(非语言交际 , 也称非话语交际或表情交际)问题 。
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 。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 。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 。人们公认这些动作表示上述意义,至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这样的 。这些动作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 。“身努语”同语言一样 , 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
但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话语交际方式 。本章开头提的两个问题 , 答案都是否定的 。甚至点头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 。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 。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 。阿拉伯人往前挪 , 英国人往后退 。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 。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 , 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 。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 。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 , 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 , 如在公共场所演说 , 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 。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
谈话双方身体接触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在这一方面,有一篇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字 。调查者在各地大学里或附近的商店中观察两人坐着单独说话时的情景,每次至少一小时,记下两人触摸对方的次数:英国首都伦敦(o);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2);法国首都巴黎(10);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180) 。这些数字本身很说明问题 。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 , 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 。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 , 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 。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 。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 , 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 。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 , 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 , 感到窘迫 , 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问题 。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 。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 。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 , 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 。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 , 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 。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 。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一这种情况很少见 , 完全出乎人们意料 。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 。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