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是什么,抹茶是什么东西?( 五 )


抹茶的原型在中国
现在绝大多数喝茶的中国人 , 都是直接茶叶泡水 。实际上,这种喝茶方式,是在 明代 之后才大范围流行开的 。明以前的中国人,尤其是有品位的文化人怎么喝茶?
主流有两种 , 一是 煎茶法  , 二是 点茶法。这两种喝法,用的都不是茶叶,而是 茶粉 ,古人一般叫它“ 末茶 ” , 制作原理和现代抹茶差不多 。
“末茶”的主要来源是 饼茶 ,又称 团茶 或 片茶。饼茶最晚在 唐代 已经流行开来,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 蒸青 、 研磨 、 烘干 等工序,被做成 饼状。唐人的煎茶法是把茶饼磨粉,加入盐、姜、茱萸等调料一起煮 , 口味比较清奇 。宋人的点茶法则要精细得多 。
宋代最先喜欢上末茶的是 文人。他们把末茶放入茶碗中,再加入少量水调成茶膏,随后一边 用汤瓶注水  , 一边用茶筅快速搅打茶汤,形成细密的泡沫 。《大观茶论》 描绘这个过程为:“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 , 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 , 灿然而生” 。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 点茶技艺,单从操作本身来看,确实算是日本抹茶道的 雏形。

茶筅
除了点茶和竞赛感浓厚的斗茶之外 , 宋代还出现了可以与琴棋书画并列的高雅茶艺活动: 分茶 。
分茶又叫“ 汤戏 ”、“ 茶百戏 ” 。北宋初年陶谷在 《清异录》 中将其描述为“能注汤幻茶 , 成一句诗,并点四瓯 , 共一绝句 , 泛乎汤表 。小小物类,唾手办耳” 。
看起来,分茶可能比较类似现在的 咖啡拉花 ,不光能用茶沫拉出简单图案,还能在茶盏里写诗画画,到了南宋,会分茶甚至成了民间艺人的一种 谋生手段。

磁州窑黑釉油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那么 , 这些喝茶方法怎么就都 失传了呢?
元明两代 是我国茶叶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
游牧为主的蒙古人虽然有喝茶习惯,但他们对唐宋的煎茶点茶都缺乏兴趣,更喜欢喝 酥油茶 、 药茶 , 或者散茶。统治者喜好不一,再加上 社会 动荡、国力衰退、假茶横行、文人地位下降等复杂原因,饼茶和末茶走向了衰落 。
明初, 朱元璋 下令罢造龙凤团茶,各地一律进贡散茶:“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 , 采芽以进” 。明代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士人们也认为相比繁琐的点茶法,泡茶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 。此后,中国末茶不见踪影,点茶法也逐渐无人问津 。
抹茶在日本也是小众
虽然在中国式微,点茶技艺远渡日本后,还是发展壮大了起来 。
日本人的喝茶爱好,一开始就是受 中国人 影响培养起来的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 , 日本禅师 最澄 作为学问僧来中国求学 , 将茶籽带回日本 。后来,因为受到 嵯峨天皇 喜爱,日本寺院皇室开始大量种植茶树 。平安奈良时期的茶文化,与唐代极其相似 。
镰仓时期,荣西禅师 两度赴宋学佛,回国时不仅携带了大量茶籽茶具,还将《茶经》手抄本带回日本,并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经——《吃茶 养生 记》 。书中记录了宋代的末茶点茶技艺,为日本抹茶道打下了基础 。

《吃茶 养生 记》
在当时的日本,茶道偏好奢华铺张,而如今“ 和、净、清、寂” 的饮茶哲学,以及宇治抹茶的特殊地位,都是由 千利修 奠定的 。在千利修手中,日本茶道与禅宗思想相结合,走上真正本土化的道路 。
到了今天,日本茶人点茶多用 黑色瓷碗 、 竹制器具 、 插花器皿,茶室大多不超过四张榻榻米大小,而整个过程又极其复杂严肃,处处体现 禅学,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日式美学特征 。因此,已经不能说日本抹茶道只是宋代点茶技艺的复制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