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的意义是什么?清明节有什么由来?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清明节对于中华儿女是十分重要的 , 首先它是为了纪念祖先、缅怀亲人传统习俗 , 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现 。代表现代与先辈的和谐发展关系 , 同时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氛围 , 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 。
清明祭祖的意义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 , 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 。中国的民俗信仰源远流长 。人类源于对梦境、生育和死亡等现象的不解 , 产生了最初的信仰 , 即“灵魂” 。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 , 人死之后 , 肉体可以腐烂消失 , 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 。并且在人们的意识中 , 灵魂是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 。《左传·僖公十年》载:“神不歆非类 , 民不祀非族 。”所以 , 为了得到与自己有血缘亲族关系的祖辈的护佑和荫庇 , 古人常常以宰杀牲畜作供品的方式来表达对“亡灵”的崇敬之情 。后来人们把向“亡灵”行礼的社会礼仪行为称为“祭祀” 。祭祀属于“吉礼” , 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首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 , 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 , 莫重于祭 。”
只不过在春秋以前祭祖实行庙祭 , 并无墓祭 。墓祭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之际 。《孟子·离娄下》讲到齐东郭“间之祭”的故事 , 说明在当时墓祭确已存在 。到了汉代 , 人们把墓祭已经看得很重 。东汉王充《论衡·四讳》说 , 当时“俗有四大讳” , 其中之一就是“被刑为徒不上丘墓” 。魏晋南北朝 , 尽管社会动荡 , 烽火频仍 , 人们对扫墓依然重视 。《魏书·高阳王传》:“任事之官 , 吉凶请假 , 定省扫拜 , 动辄历十旬 。”不过那时扫墓并没有固定的时间 , 这种情况直到唐代才改变 。《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上墓 , 宜编五礼 , 永为恒式 。”宋代朝廷又规定:“寒食至清明之日 , 各地均须祭扫陵墓 , 是日官员士庶 , 俱出郭省坟 , 以尽恩时之敬 。”
可见 ,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 , 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 。孔子说:“生 , 事之以礼;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 , 成为今人敬孝、感恩、处事的行为准则 。这种孝道礼仪 , 既可以表现为对先祖的感恩之情 , 也可以表现为对去世故旧、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 。它既可以为今人搭建与前人之间和谐的代际关系 , 也可以为人类营造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氛围 。今天我们通过祭祖活动 , 宣扬崇亲敬宗、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 正是儒教伦理“礼之用 , 和为贵”(《论语·学而》)精神内核的体现 。大而言之 , 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 , 本身就是一个血族亲缘集团 。每年清明节的陕西黄帝陵祭拜 , 正是海内外华人对我们整个民族祖先认同的真实反映 。因此说 ,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传承 , 与清明时节对祖先的“祭亡以礼”是分不开的 。当然 , 我们提倡的孝道是亲人在世时的尊敬、善待和照顾 , 而不是亲人去世后奢排的葬礼、高大的陵墓和扫墓的铺张 。倘如此 , 就玷污了清明这一“祭祖传国粹 , 易俗尽孝心”的传统美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