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哪些传统风俗?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清明有哪些传统风俗?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祭祀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起初,扫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的习俗,从唐代开始逐渐合并到了清明,最终成为清明节的习俗 。
清明节扫墓祭祖,表达的是人们对先祖的“思时之敬” 。其实,扫墓习俗在秦代就有,但不一定是在清明时节,到了唐朝清明扫墓就盛行了 。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 。每到清明花草返青之时,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在阳光明媚的时候一起去踏青 。春季踏青的习俗历史久远,相传在先秦时就已出现,有的也说是在魏晋时期 。《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由此可见,春游踏青的习俗确实早己流行 。到了宋代,踏青的风俗在各地就更为盛行 。人们在春游踏青的时候,还会进行蹴鞠、放风筝等各种游戏活动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2006年5月20日,蹴鞠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据《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 。五代时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风筝只限于皇宫贵族的公子佳人玩赏,到宋代以后,才在民间盛行开来 。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放风筝往往又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 。因此,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此外,人们也会把所有的烦恼写在风筝纸上,让这些烦恼随风筝飞上蓝天,以远离一切烦恼和不顺 。
除了以上比较普遍的习俗外,清明时节还有其他特色的习俗 。比如在江南一带,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吃由“浆麦草”汁液和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而成的青团子,青团子里面还包裹着豆沙馅,吃起来甜而不腻 。在北方,人们会用酵糟发面,夹枣蒸制而成枣糕 。
清明节的意义尊祖敬宗,对同一个祖先的祭扫与追念有利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亲情凝聚或亲和力的增强,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合密,这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大力弘扬 。清明节俗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孝道观念,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前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 。孝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清明节俗的孝思对于山东而言更具重要意义 。第三,祭祖习俗的大力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 。弘扬清明节俗,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 。另外,共同的清明节俗,可以使大陆人民和千百万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年清明节,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都会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墓,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就是这一状况的最好说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