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的来历,除夕夜守岁的来历和含义?

1、除夕夜守岁的来历和含义?习俗年俗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 , 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 , 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 , 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 , 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 , 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 ,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 , 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 , 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 ,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 ,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 , 俗名"熬年" 。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 , 他们就喝酒 。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 , 才敢出门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 , 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童稚 , 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 , 火光通红 , 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 , 每至年末岁首 , 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 。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 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 。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 , 决心消灭年兽 。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 。从此,每到过年 , 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编辑本段来历来历一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 。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 。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 。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 。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 。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的职位” 。穷烧火的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 , 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 , 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 。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官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 。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 。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 。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 , 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 。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 , 玉皇来催她快回去 。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 , 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 , 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 。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 。她说:“催啥哩 , 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 。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除夕守岁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 。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元”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 。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 , 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 。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 , 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 。这时候 , 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 。也有叫做“熬百岁”的 。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 。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来历二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 。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 。‘“他每到除夕 , 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 , 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
一、守岁的含义: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