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二 )


她自己在南京带孩子 , 学习做一位母亲 。 但她并不认为这是悲伤的“丧偶式育儿” , 同时她也不想做一个“鸡娃族” 。 她甚至很少与丈夫聊日常生活琐碎之事 , 更多是聊表演、聊哲学、聊生活感受、聊社会新闻 。
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文章图片
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文章图片
因为疫情 , 这对夫妻已经快一年没见面了 , 赶上搬家 , 家里也没有太多男性的物件 , 偶尔母亲也来帮忙搭把手 , 带带孩子 。 他们试图体验开放式的婚姻关系 。
也不是完全没有困惑 。 比如陈元元偶尔也会被家人问及 ,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 , 将来会“怎样看待男性” 。
但她最终还是坚定了这场与孩子的共同跋涉 。 “我是他妈妈 , 我们彼此选择是一种命中注定 , 我对他负该负的责任 , 他也得尊重我的生活 。 ”陈元元说 。
戴显婧从这些女性身上 , 看到了趋于成熟的婚姻意义 。 她觉得传统的婚姻观念在慢慢消解 , 这种消解不是谁去举大旗 , 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由下到上的过程 。
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文章图片
林叶红 , 36岁 , 非单身独居 。
“两性间的关系可以很多样 ,
我并不想要追究到底是男友身份还是要奔往结婚 。 ”
“每个个体意志都更加觉醒了 。 在亲密关系中 , 她们更加看懂了自己 。 婚姻不是一把匕首 , 也不是一个彼此要挟的武器 , 很多人会受困于此 , 是因为他们把婚姻当成一种限制及占有彼此的条约 。 ”
因此戴显婧认为 , “分居婚”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婚姻趋势 。 “可以结婚 , 可以生孩子 , 可以共同抚养父母 , 但是否要生活在一起因人而异 。 这是对对方的宽容与理解 , 也或许是对自己某些执念的放手 。 ”
#02
独居女性的怕与爱
独居是一种选择 , 但很多时候却成为被窥探和伤害的理由 。
环境压力和年龄焦虑是最无法避免的 。 特别是“30+”的女性 , 一旦长期形单影只 , 总会接收到一些他人的揣测和看法 , 也有一些“好心的”操心与担忧 。
美国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也在《单身社会》中提到过“30+”独居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压力:
“无论个人或职场成就如何 , 她们认为公众眼中自己的形象是‘骄纵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用了这个字眼 , 形容单身独居女性面临的更庞大复杂的压力——社会正贬低她们的成就和形象 。 ”
每次拍摄之前 , 戴显婧和拍摄对象都会聊到这些话题 。 社会时钟就像一个无声的计时炸弹 , 总有人把它推到适婚适育年龄的女性面前 。 “生理构造与机能决定了某些性别权力 。 ”她说 。
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文章图片
戴显婧自己也单身独居四年多了 , 她母亲也曾为此感到担忧 。 但当两母女促膝长谈后 , 戴显婧觉得妈妈理解了她 , 也试图理解当下年轻人的难 。
“母亲这一代人有点像惯性驾驶 。 她们开了很长时间的车 , 到了某个地方后 , 其实她知道是可以停下来的 , 但由于开了太久了 , 这种惯性留在身体里 , 不自觉地推着你往前开 。 她们也或多或少感受到婚姻这件事的实际意义 。 ”戴显婧说 。
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文章图片
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文章图片
汪倩雯与母亲汪冬梅
拍摄独居女性汪倩雯时 , 恰好其母亲也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