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三 )
父亲在她9岁时无故消失 ,
她一路靠自己打拼 , 与母亲的关系略有错位 。
戴显婧和她们一起交流 , 深感母女间的代际关系总有很多相似之处 。
事实上 , 很多独居女性可以很好地安置自己的生活 , 并不需要他人的同情 。
戴显婧拍过年纪最大的一位独居女性 , 是47岁的网约车司机袁姐 。 与丈夫离婚后 , 她一个人在北京打拼14年 , 女儿和母亲仍在东北老家 。
文章图片
戴显婧第一次遇见她 , 是外出回到北京机场打车 。 两人聊了一路 , 虽然身份职业各不相同 , 但磁场很合 , 聊得很酣畅 , 40分钟的车程 ,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
袁姐已经14年没有伴侣 , 她的生活里只有老妈和女儿 。 她承担了男性和女性的所有角色 , 有很强的工作能力 , 觉得自己就是个“大老爷们” , 在北京活着的理由就是挣钱养家 。
这种面对飘摇命运时充满抓力的坚韧 , 深深吸引了戴显婧 。 “她可能没有太多文化 , 但一直很努力 , 早年还去日本打过工 , 挣钱对她来说是有价值感的 。 她起早贪黑 , 甚至不知道家的附近有一个小树林 。 我带她逛了逛 。 ”
文章图片
戴显婧觉得 , 这些女性不管活得明不明白 , 但都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当下 , 至少都更愿意拥有主宰并选择生活的权利 。 “这种主宰并不是女权 , 而是愿意为自己当下的生活付出相应的代价 。 ”
而且 , 她们也不是不渴望爱和亲密感 , 因为每当戴显婧问起她们 , 若是遇到一个相互喜欢的人 , 是否仍想在一起时 , 她们都会回答:想 。
#03
独居的孤岛 , 也可以相连
戴显婧这个摄影计划 , 最初叫《30岁的波动》 。 那时候她面临30岁 , 刚结束一段投入很深的感情 。
她觉得30岁的女性就像海浪一样进进退退 , 没有了20多岁时的勇往直前 , 也不会像40多岁时的云淡风轻 , 处于一个反复拉扯进退的过程 。
于是她去拍了很多身边的同龄女性 , 希望通过互相倾诉 , 找到共鸣 。
文章图片
戴显婧(左)和朋友Agnes(右)
但是2020年的疫情 , 升级了她对项目的想法 。 疫情来袭 , 她感到世界停顿了 , 所有人都困在屋子里 , 但是大家的精神好像变得丰盛 , 开始想念朋友 , 也开始翻看自己 。
那段时间 , 母亲也刚好来北京陪她 。 本以为长久不在一起生活会吵架 , 结果疫情却给两人充分的时空 , 了解除了母女身份之外的个体思考 。
比如戴显婧问母亲 , 人生有没有什么遗憾 。 母亲在仔细琢磨后说 , 如果重来一次 , 她想要有自己能说了算并为之奋斗的事业 , 也不会就因为“差不多行了”就结婚 。 戴显婧听完笑着反问——那我不就是走在这条路上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戴显婧觉得很感慨 。 疫情让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奇妙的连接 , 尽管年轻人看起来仿佛比父母受过更多的教育 , 见过更多的世面 , 但人性最深层的东西终究还是相通的 。
她起初以“家”作为拍摄场景 , 因它是最私密的生活空间 , 是人最后的安全地带 。 但她后来发现 , 当人因疫情困倦在家时 , “家”又呈现出了更丰富的精神内核 。
她还特别留意到“床”这个元素 。 它是主人性格及生活现状的外化 , 有些女性喜欢极简主义 , 整个床铺就是纯白的;有些女性性子浪漫 , 会在床头摆上玫瑰花或威士忌;进入母亲角色的女性 , 大枕头旁边一般会有一个小枕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别强求 异性关系再好,如果你收到这4种暗示,就算了别强求
- 拒绝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 焦虑后的3类常见表现,别着急,化解焦虑有方法
- 及时告别没有错
- 把公司当家每天10点下班回家,老板也天天夸,年终奖却比别人少
- |懂得示弱,能一下击中别人软肋的星座,玲珑剔透,拥有共情能力
- 人老了,别太精明,笨一点是福气
- 爱情 人老了,别太精明,笨一点是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