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 国货化妆品的“蝶变”之路( 二 )


在1915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 , 双妹牌“粉嫩膏”荣获金奖 。
在1929年杭州召开的“国内首届博览会”上 , 孔凤春有8个产品荣获奖项 。
接着 , 1930年广生行推出了“雅霜” , 1931年富贝康化妆品公司(百雀羚的前身)也成立 。
“百雀羚”的创立 , 也标志着中国第一代护肤品成功问世 。 当时就定位“东方美韵 , 护肤精品” , 一度成为阮玲玉、宋氏三姐妹等众多上层名媛的最爱 , 并且在海外声名鹊起 。
1952年的时候 , 全国兴起公私合营运动 。 谢馥春、孔凤春这两个老品牌改制成为国有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是没落了 。
上海广生行则与东方化学工业社进行公私合营 , 建立了“上海明星家用化学品制造厂” , 家化正式成立 。
旗下的品牌“美加净”则一路快跑 , 推出了各种功能性的化妆品类 , “第一支定型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护手霜” 。
北京市三露厂建于1957年 , 当时是一个接纳安置就业的福利工厂 , 在1985年武宝信接任厂长优化运营 , 次年“大宝”品牌诞生 。
当时大宝推出的SOD蜜 , 就直接定位为“老百姓用得起的化妆品” 。
除了上面这些老国货品牌 , 从解放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 , 国内的化妆品市场几乎都是国货品牌们牢牢的握在了自己手中 , 一时风光无两 。
海外资本“磨刀”挥向中国本土品牌
但是随着国内的化妆品市场正趋于快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被教育普及的时候 , 国外的化妆品也狠狠的盯上了这块“大蛋糕” 。
90年代开始 , 欧美国际的各个化妆品大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 企图分得一杯羹 。

  • 1981年 , 日本资生堂旗下的各种产品在北京各大商场出现;
  • 1985 年 , 强生进入中国;
  • 1989 年 , OLAY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 1989年 , 联合利华进入上海;
  • 1989年 , 美国雅芳与广州化妆品厂合资成立广州雅芳公司;
  • 1993年 , 雅诗兰黛进入中国;
  • 1995年 , 美宝莲进入广州;
  • 1996年 , 欧莱雅进入中国...
这一时期 , 几乎大部分的国际大牌化妆品牌已经进入国内市场 。
其中的一些国外品牌甚至是刚迈入中国市场 , 就迎来高光时刻 , 比如1995年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彩妆品牌——美宝莲 , 当时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专柜 , 自此彩妆热潮在国内流行起来 。
美宝莲对于当时国内美妆行业的号召力是空前的 , 甚至影响了后来中国第一代美妆企业 。
这时期的国货化妆品在国内市场还是有很大话语权的 , 大宝和小护士排在护肤类的前两名 , 国货丁家宜也在前十类 , 美加净则创造过当时年销达3亿元的好成绩 。
不难看出 , 在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后 , 依旧有不少国货依旧名列前茅 。
但是到了2002年左右 , 国内的老国货化妆品迎来一场“腥风血雨” , 外资品牌开始玩转资本收购等伎俩 , 披上羊皮“磨刀”挥向中国本土品牌 。
拿钱砸是当时外资品牌的赶走“国货”的惯用方式 , 从美加净 , 到小护士、羽西、丁家宜、美即面膜 , 都最终难逃被资本收购的命运 。
比如2003年和2004年 , 欧莱雅先后收购了小护士和羽西;2008年强生收购了大宝;2011年 , 法国科蒂收购了丁家宜 。
外资以收购的方式来利用其本土资源 , 从而丰满自己的羽翼 , 并长期铺路 。 这当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
小护士在当时已经是大众接受度极高的国货品牌 , 消费者对其品牌认知度高达99% , 且拥有28万个销售网点 , 庞大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