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些传说和故事吗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有什么,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1、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知道这些传说和故事吗) #无条件写作日·“宅”家专场#
人人都说“二月二 , 龙抬头” , 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龙” , 抬的是什么“头” 。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说的“龙抬头”,其实这个“龙”是象征五谷丰登的“青龙”,抬的“头”是拉开春耕生产序幕的“头” 。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星象学以及习俗,不妨了解一下 。
一,民间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 , 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 。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 , 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 , 天天向天祈祷 , 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
二、起始“中和节”
唐时期的文献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 。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 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 , 二月没有节 , 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 。德宗十分赞同 , 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
原来,唐德宗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觉得德宗所说颇有道理,为此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 , 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 , 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
德宗听了十分高兴 , 完全采纳了李泌的意见 , 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们放假一天 。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乐舞,中和节宴亦复如此 。德宗李适喜欢作诗,在中和节曲江宴会上,皇帝赐御制诗,百官奉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
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 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 。”可见献生子是中和节活动的主要特点 。
三、星象说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 , 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 , 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 , 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 , 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 , 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