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的品质和精神,荷花象征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四 )


芙蕖 清?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 , 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请备述之 。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 , 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 , 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娇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 , 此时在花为份内之事 ,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 , 与翠叶并擎 ,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者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 , 不实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莲的品质和精神,荷花象征怎样的精神和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 。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赏 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物件,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 , 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 , 凛然不可侵犯 。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 , 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