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的品质和精神,荷花象征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六 )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 , 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 , 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 , 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 , 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 。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 , 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是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莲而不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出自?
《爱莲说》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v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r,有诗刻石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的是谁
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 。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物件 ,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