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是什么,采菊东篱下,后面是什么?( 二 )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 , 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 , 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 , 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 , 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
采菊东篱下,后面是(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诗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
(3)君:指作者自己 。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
(5)悠然:自得的样子 。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
(9)相与还:结伴而归 。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 , (又一说名潜 , 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 ,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妙句之妙)
——晋·陶渊明《饮酒》
大家都说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好,自然也有说不好的 。宋蔡正孙在他的《诗林广记》中引《鸡肋集》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忘情 , 趣闲而累远 。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
其实要理解这两句之好,还是要读全诗 。这首诗有10句 , 可分作3段读 。前4句为一段,是说明他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心远地自偏” 。非境之静,乃心静耳 。中4句写这个静,这两句便在其中 。末二句补了一下 , 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无异是通篇的点睛之笔;显然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有想,而是有“真意”的 , 只不过是说来无用 , 或者招忌,故以“忘言”二字推了开去 。
陶渊明隐居,宁可采菊以为食也不愿为了那五斗俸禄而去折腰事人,并非是他不想从事政治,只不过那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所以这里难言的“真意”,一定是有所指谓的 。而今对于古籍的解读,由于有了考古对地下资料的发现,许多旧有的结论被推翻了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物识小录》中,考证到所谓“商山四皓”其实乃“南山四皓”之笔误 。那么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之时,抑或“悠然”地想起了“南山四皓” , 这倒正好和鲁迅先生说的他另一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格完全一致起来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