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怀素(725~785年) , 字藏真,俗姓钱 , 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 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 。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 。自言得草书三昧 , 有“狂僧”之称 。
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邬彤(怀素姨表兄弟)学草书 。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乃告以笔法 。762年(宝应初年)自零陵出游,历衡阳,走广州,客居潭州,然后经岳州,进入长安 。772年 , 怀素回乡,途经洛阳 , 适逢颜真卿,曾趋谒拜访,僧儒论书,遂为书坛盛事 。
怀素以狂草著称于世 , 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 。传世墨迹有《论书帖》、《自叙帖》、《苦笋帖》等帖 。
来源:搜狗百科-怀素 (唐代书法家)
2. 怀素写字小古文词意怀素写字小古文词意您创作的内容将被推荐至以下渠道:怀素写字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 ,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 , 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 , 盘板皆穿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 , 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 。
先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 。天天磨墨 , 天天写,墨干了再磨 , 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 , 木板擦穿了 。
3. 文言文翻译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 。
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 , 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 。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 。
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 。绍圣中年 , 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 。
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 。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 。
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
4. 文言文翻译怀素家住长沙,幼年就笃信佛教,念经参禅之馀暇,颇好书法 。
然而遗憾未能亲眼目覩古人奇妙的书迹 , 所见甚浅 。于是担负书箱拄着锡杖,西去游览京师 。
进见当代名公 , 综合各种见闻之事,散佚的典籍 , 卓绝的书简,皆能时时见到,以致开阔心胸,略无粘滞 。鱼子牋和白绢,多有墨迹污点 , 士大夫不以为奇恠了 。
颜刑部 , 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颜刑部乃是书家之辈,笔法精练,明察辨识,在我的墨迹文后题词称许 。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 , 故叙之曰: 又因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因此记述他们的话道: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槩通疎 , 性灵豁畅 。精心草圣,积有岁时 , 江岭之间,其名大着 。
“菩萨怀素,僧侣中的英杰,气概爽朗洒脱,性灵宽畅;精心追求草圣,积累了岁月;从长江到五岭之间,他的名声大着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 , 勖以有成 。
过去吏部侍郎韦公陟看到我的书迹笔力勉励我有所成就; 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现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说,他赏识我才行高远,不可拘限,导引以游憩;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賛之 , 动盈卷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