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北大荒在哪?( 三 )


说到“荒”,当年参与开发的“老垦荒”李军告诉采访人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荒原茫茫 , 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 。“棒打狍子瓢舀鱼 , 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 , 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部队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来此开发,累计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粮计算,可供京、津、沪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
在一阵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变良田的热浪过后,北大荒的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一个巨额“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 。
宾县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万亩耕地被淹没,20多个村屯被整体冲毁 。“当时,我们这里连续下大暴雨 。13号这天 , 我眼看着白晃晃的水忽然从房前的大沟涌过来直奔我家,眨眼间水就从门、窗户冲进来淹没了炕沿,逼得我们只好搬家 。”宾县宾安镇农民闫永刚说起当年发大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
杜蒙县程地房子村因生态环境恶化而被迫整体迁移 。村民们在泪水中离开了曾经水美鱼肥的家园,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风沙无情地吞没了 。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护,风蚀、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 。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有一条宽足有50米的大侵蚀沟横在村头,一眼望不到头 。当地村民说,几年前,这条沟一步就能跨过去,想不到这么快就被冲刷成了这样 。来自黑龙江省水利厅的资料触目惊心:全省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沙化而日益贫瘠 。黑土层由七八十厘米厚变成二三十厘米 , 颜色也开始变黄,成了“破皮黄”、“火烧云” 。黑土区表层每年流失达0.5至1厘米 , 地力明显下降,全省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达25亿公斤 。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为此惊呼:黑土区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 。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流失殆尽,“北大仓”将名存实亡!
说起当年的困惑 , 查哈阳农场副场长谭文辉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一直以开荒为国家生产粮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 , 鸟兽走了,沙尘暴来了,地也越种越?。伎觳淮蛄噶?nbsp;, 就心里发慌 。这样下去,连自身生存都成了问题,拿什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 造福子孙?”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开出的巨额“罚单”,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 。欲取之 , 必予之 。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
构筑“生态屏障”拯救“北大仓”
2001年 , 是“北大荒”生态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项远比当年开发“北大荒”意义更为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将黑龙江省建设成生态?。?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
按规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1494万亩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万亩 。10年后,“北大荒”将新增林地3000万亩,实现退耕还湿地300万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