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北大荒在哪?( 四 )


事关“北大仓”生存!全省13个地市的51个县市区和农垦、森工系统迅速行动,数十万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热潮中 。859农场的家庭农场主葛柏林说:“我当年曾和许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树开荒,欠下了一笔不小的生态账 。大批知青返城时 , 我自愿留了下来,就是为了还账 。现在,我已完成退耕还林1995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4 。我今年58岁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万棵树 。”
面对黑土地上兴起的退耕还林热,黑龙江省的各级领导兴奋中不乏冷静 。他们深知,种树不同种庄稼,要经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见效 。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保证,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很难持久 。
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潘凌安介绍说,为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保证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他们将国家为此专项投资的10亿元钱作资金保障,林业部门从苗木管理、造林技术、林木管理到政策兑现,提供配套的服务 。坚持以“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为指导原则,尝试用“林药间种”、“林草间种”等办法保证了农民利益 , 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质量提高 。
“退耕造林政策好 , 每亩地一次给我们补助苗木款50元,还分粮食 。过去我们种玉米遇见好年头,亩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现在每亩退耕还林的补助就达到了这个数 , 树木成材后还可以转让,这是一笔好账呀!”如今,像这样算账的农民仅林口县就有1.2万人 , 他们已扔掉锄头、镰刀,真心实意地实施退耕还林 。
红旗岭农场副场长姜春义说:“我们场有6万亩农田是在湿地上开垦的,这些农田大都十年九涝 。前年,我们下决心将其全部退耕还湿地,并为此投资了1000多万元,把居住在此的两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搬走 。”
“北大荒”又现生机
采访中 , 采访人员发现,“北大荒”上每一个绿色生命的诞生,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正是无数北大荒人这可贵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使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和退耕还林规划逐步变成看得见的茫茫林海 。来自省林业厅的统计令人欣喜:到目前为止 , 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633万亩 。
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负责人陈祥伟教授说,每15亩成熟林地涵养的水分为3300吨 。按此计算,10年后,黑龙江的3000万亩林子作为“绿色水库”,至少等于为“北大荒”增加了一个容量为900亿吨的大水库 。而作为“生态屏障” , 它对“北大仓”这个国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所产生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
事实上,这些新增的绿色生命,正在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风沙旱涝灾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仓”的稳产高产和粮食品质提高上所产生的影响令人振奋 。
省农委综合处处长乔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诉采访人员:退耕还林后虽然耕地少了 , 但全省粮食的总产量并未因此减少 。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退耕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近3年全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 , 商品率为65% 。其中 ,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00亿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
拜泉县530万亩耕地中水土流失曾占97.4%,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来,通过构建生物水库、土壤水库、工程水库和分区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农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因此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