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婚嫁风俗,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五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 。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 。男女青年订婚后 , 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 , 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 。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 , 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 。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 。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 。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 。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 。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 。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迎亲队坐席饮酒时 。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 , 必将迎亲客人灌醉 , 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 , 名曰“打粑”,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 , 越打越发 。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 。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 , 通宵达 。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 , 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 。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 。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 , 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
苗族青年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知情人介绍,找媒人上门提亲,而且第一次女方家找尽各种借口拒绝,在拒绝的同时设法打听对方的家庭情况,人品等 。男方来提亲时,女方是不能当面出现的 , 只能由叔、伯等上辈同男方请来的媒人闲谈,谈到有切入点的时候才将话题引到提亲 。另外,男方同媒人第一次来时必须带上一壶酒 , 还有烟 。首先进门坐下就发烟,连发两次 。女方家就知道是来提亲的,就会去叫叔伯到家里面来陪客人 。叔伯就坐,男方媒人就去找酒杯把带来的酒一一倒上,才开始天南地北的聊,当然女方和她的伙伴们会在隔壁偷听 。第一次虽然女方家没有一点同意的意思 , 但是在男方青年要离开时,还是要找到对方(女方)把准备好带去的信物(一般是头巾等)强行交给女方,而且收也得收,不收也要收 。这样可以给双方都留下余地 。
苗族婚礼在迎亲时“去单回双”的人数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是去9人 , 回10人 。人数包括:迎亲官2人(一男一女,必须是一对原配夫妻);大名公、二名公2人;押送礼金、礼物1人;挑担官1人;新郎、伴郎2人;伴娘1人;回来时加上新娘就是10人 。可是如果有送亲的,也要算好加在迎亲队伍里必须是双数 。
送亲的一般是叔叔婶婶,大伯大娘,哥哥弟弟,表兄表弟等的三亲六戚 。一般都要在新郎家住上一夜 , 第二天好酒好菜招待过后就要动身返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