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笼的棍子一般被叫做什么,手提灯笼什么意思( 二 )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 ,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走兽、飞禽,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缝纫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
各地彩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湘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颗料珠穿制 , 精美壮观;北京的宫灯,感想典雅;河北霸县的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麒麟灯、猪八戒灯、鸭子灯、金鱼灯、鸳鸯灯、题材诙谐、寓意明快 。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 。陶质灯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当作陶豆 , 并没归于灯类 。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玉质灯造型精美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 。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 。
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 , 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 , 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 。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 , 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 。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 。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 , 前者有三个支钎 , 后者多为一个支钎 。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
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 。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到汉、魏时,灯的种类越来越多 , 有铜灯、铁灯、陶灯等 。后来,以纱葛或纸为笼,点烛其中,称之灯笼 。《南史 · 宋武帝纪》有"壁上挂葛灯笼之记载 。用细篦作骨 , 糊以油纸 。唐、宋时,灯作盛行,每当元宵灯节 , 奇巧纷呈 , 竞相争妍 。故有"东风夜放花千树" , "火树银花不夜天"诗句 。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马灯 。在《荆楚岁时纪》中提到:"灯以火运",剪纸为轮,以烛嘘之 , 则车驰马骤,团转不休 。
据《文乐书》记载,此项活动又称“上元燃灯”,相传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历来元宵节皆以灯为俗,因此也有“灯节”之称 。汉代祭祀太一神、礼佛使用精美灯品 , 以及在正月十五不禁夜的习惯,作为元宵节的习俗一直被保存下来 。在元宵节张挂彩灯的习惯也逐渐从皇宫流传至民间,并同时出现了赏灯和其它一系列民俗活动 。元宵观灯,在南北朝时期已蔚然成风 。大约在隋代 , 民间狂欢活动也加入进来 。隋炀帝时,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皇宫正门外长达八里的范围内布置戏场,大张灯火,全国各地的歌舞杂技汇集于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