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立春的民间风俗,立春都有什么风俗( 四 )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 。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 。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 , 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 。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 。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 , 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 。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 。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 , 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 , 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 , 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 , 洒在各自的农田 。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 。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 。送往各家,谓之“送春” 。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 。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 。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 。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
立春节 , 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 。戴在头上,争奇斗艳 。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 。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
早在春秋时期,立春就作为一个节气出现了 。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迎春礼的描述 。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的礼俗和民间的饮食服饰习俗 。在唐宋时 , 这些礼俗和习俗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立春的官方礼俗骤然消亡 , 而民间的习俗也逐渐式微 。现在,立春只作为一个节气而存在,相应的民间习俗只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或者说通过春节的喜庆延续着 。因此,关于立春的礼俗和民俗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相当陌生的了 。
民间在立春时的饮食很有讲究 。比如,人们生吃水红萝卜,谓之“咬春” 。
萝卜古时叫芦菔 。苏东坡的诗中说:“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 , 芦菔生儿芥有孙 。”清代吴其著有《植物名实图录》,其中说:将芦菔“以蔓箐同为羹,固可胜酥酪,至槌根烂煮 , 研米为糁 , 宽胸助胃 , 不必以味胜矣 。”这里说到了萝卜粥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 。李时珍对萝卜更是赞誉有加,认为它“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 , 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您看,李时珍开出了一串萝卜的食谱 。而且,萝卜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 。由此可见,吃萝卜表面看来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它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 。
北方吃萝卜,南方吃生菜与吃萝卜有同样的意义 。同时,在立春时,还有春宴用的春盘 。春盘有专用萝卜做的 , 也有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盘 。五辛的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 。实际上,食五辛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杀菌,也是古人的养生健身之道 。
立春时,春盘是副食 。主食吃什么呢?那就是春饼 。春饼用小麦面制作,烙制而成 。单吃面饼不够味 。于是人们又有了面饼加火腿肉、鸡肉、菜心,甚至辅以柿饼、黑枣、胡桃仁、糖、豆沙 , 做成馅,油炸而成 。这种春饼味美可口,大大超出洋人的比萨饼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