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1、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刘徽
刘徽(约225年约295年) , 汉族,山东滨州邹平县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 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思想敏捷 , 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 。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 。他虽然地位低下 , 但人格高尚 。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是谁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 。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 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
圆周率简介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 。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x=0的最小正实数x 。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 , 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
19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Wallis)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 。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圆周率相同的公式 。
圆周率历史发展
实验时期
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25/8=3.12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Mathematical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 , 约等于3.1605 。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 。英国作家JohnTaylor(1781–1864)在其名著《金字塔》(《TheGreatPyramid:Whywasitbuilt,andwhobuiltit?》)中指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 。例如,金字塔的周长和高度之比等于圆周率的两倍 , 正好等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比 。公元前800至600年成文的古印度宗教巨著《百道梵书》(SatapathaBrahmana)显示了圆周率等于分数339/108,约等于3.139 。
几何法时期
古希腊作为古代几何王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尤为突出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 。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 , 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 。接着,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 。他逐步对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直到内接正96边形和外接正96边形为止 。最后 , 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和22/7,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为圆周率的近似值 。阿基米德用到了迭代算法和两侧数值逼近的概念,称得上是计算数学的鼻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