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不再逃避自己,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二 )


求其根源 , 毁掉小A生活的并不是内向 , 而是想要逃离内向 。

小a|不再逃避自己,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本文图片

小B是一个年轻女性 , 她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 有一群关系不错的朋友 。
对待朋友她总是热心以赴 , 会做她们的情绪垃圾桶 , 满足她们的各种需求 。
但是她自己遇到困难却很少告诉别人 , 她觉得不应该给别人传递负面情绪 , 也不想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脆弱 , 更不想经历求而不得的难堪和失望 。
在关系中 , 她总是给予的一方 , 但是一再这样 , 她心里也暗自积累着孤独与疲惫 , 以及难以表达的愤怒 。
所以 , 即便朋友都信任她 , 她却觉得自己并未真的和任何人亲近 。
小B的孤独 , 正是因为她不断地在关系中逃离和回避自己真实的需求 。
小A与小B都是生活中的人 , 或许又都是你我内心里的某个影子 。
他们或许不断逃离真实自己 , 期许成为别人;
他们或许总是听从他人意见 , 而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与责任 , 渐渐变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或者将自我的价值过多依附于别人的参照体系 , 不断经历着比较的起伏而无法获得内在的稳定……
2
为什么我们想要逃离自己?
a. 早年的不被镜映 , 甚至遭遇拒绝
“我不成其为我 , 如果没有一个他者来指认 。
一个人自我的形成 , 和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 尤其是早年阶段的养育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
那些“我”的部分 , 是被他人所看见、容纳和肯定 , 还是被忽视和排斥 , 甚至是被养育者自身的需求所使用 , 会影响着人格内部不同的发展命运 。
在小A的经历中 , 他的内倾型特质在曾经的环境中并不受欢迎 , 甚至被视为是一个缺点 。
如果类似的他人态度被重复性地经历 , 我们会渐渐认同甚至内化成为自己的一个部分 , 结果就是造成了自我内部的分裂 。
并常常在他人的真实厌恶发生之前 , 先产生自我厌恶 , 并预期别人也会如此 。
b. 自我不能承载之重
生活充满着难以承受的无常和苦难 , 比如失恋、失业、痛失亲人等 。
这些苦难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 , 诸如悲伤、恐惧、焦虑……
当情绪强度超过了当下的自我能够承载的程度 , 从而造成威胁时 , 我们往往会选择一系列防御机制 , 比如:
?压抑:让自己不去感受 , 不去想 , 但是其实知道
?否认:比如不相信某位至亲的离世 , 或认为伴侣所坦白的背叛是在开玩笑
?情感隔离:知道那件事 , 但是对此没有任何感觉……
防御本身其实是个中性词 , 它是我们在困难情境中(尤其当我们身处幼年时)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 让自己不至于崩溃瓦解 。
但是如果时过境迁 , 我们一直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的话 , 曾经的保护也会变成如今的囚笼 。
所以在心理咨询中 , 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来访者眼前的困境 , 给出一个现实化的建议 , 而是帮助他去发展出自我的力量 , 能够应对更多生活中的挑战 。
3
那么如何回归 , 确认自己?
a. 追溯和理解自己的过去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存在 , 我们身上既传承着家族的历史 , 也承载着自己的过去 。 理解过去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 。
在心理咨询中 , 小B谈到小时候父母很忙 , 很多时候她遇到困难 , 或者被小朋友欺负时 , 特别希望可以依靠父母 。 但父母的缺席 , 让她很受挫 , 逐渐开始压抑自己的这些需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